杨师傅在通明港。
杨师傅介绍他装船使用过的工具。
本报记者 郑时雨 通讯员杨阳传 龙凤
前言
雷州半岛因海而兴。海丝路、宋帝南迁、水师驻寨等大大促进了湛江古木帆船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麻章太平镇调蛮村(通明港)是明隆庆年间设立的兵寨(名白鸽寨),驻水师,拒倭防盗。曾是明代广东沿海六大水师营寨之一。清顺治八年(1651年)设镇守水师,隶属雷州卫,专司“海上备倭”之责。“水师各式船只在海边结营为寨,兵不离船。”
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渔业繁荣时期,通明港有国营的渔业队及造船厂,其他散落民间的装船私人作坊更是比比皆是。
广船制造“师傅头”(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杨开湖出生于通明湾边的太平镇塘边村,近日,记者来到塘边村,听他讲述四代人“船”承梦。
众尊师傅头:
艰辛学艺,造福一方
“装船(造船)是个体力工,很累很苦,以前装船全部都是靠手工,起早贪黑,刮风下雨,一出门就要好几个月,甚至是一整年才能回来。”一见面,老人家就如是说。
杨开湖老人家今年83岁,由于长期做木工,老人手上满是厚厚的老茧。据他讲述,他20岁左右就开始学习“装船”,至今已有60载造船缘,经他主持制造的木船超200艘,大的有200吨位的尖头帆船(长约40米,宽约8米)。近十年他因年龄问题已“金盆洗手”,但每次大儿子放工回来,谈不完的还是装船的话题。
“当年因家庭贫困,我读了初二就肄学回家,在村的生产队当会计。生产队里置有一只旧单花船。因是旧船,时不时有各种问题出现,队里没有维修师傅,我年轻,又喜欢木工活,就摸索着修理。我岳父‘哑公’,是湛江市二轻通明造船厂(太平船厂)的修船工。他家是装船世家,族人基本都是装船的,族传一套广船制作技艺。他带我在他身边,并在通明造船厂当了一段时间的学徒工,当时我约20岁左右。我的‘捻船’技艺就是跟着‘哑公’学的,他是我的装船启蒙老师。从那以后就与装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现在已有六十多年。”
“一开始我只会干一些木船基本维修,后来我离开‘哑公’,在外转益多师,逐步掌握了安龙骨、立橹、做桅、制船舵等技艺,装船技能也不断积累提升,在25岁左右,我已可以独立主持建造木船,我30多岁时手下已有100号人跟着我学艺谋生,还时不时会有附近村的孩子跟我学艺。企水、乌石、徐闻、硇洲等地的渔船厂都曾邀请我给他们装船。我在硇洲岛装船时间最长,约30年,一直扎根在硇洲公社红卫渔业大队造船厂,直至体力干不了才返回乡下,即使是现在,硇洲岛很多渔民都认识我。我主持制造的最大木船就是在硇洲红卫渔船厂,长约40米,宽约8米,吨位约200的远洋捕鱼古帆船。七八十人的团队,足足干了一年多。而且是没有图纸,完全凭借经验,做到图在心中,心有准则。”
“装船是个集体活,是在‘大师傅头’指挥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从选料加工到成型有约100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是船骨(是指船底中间的结构)。船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这条船的结实程度。做船骨最好使用一条完整的木材,而且还要是好木,如铁力木,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木料,也可以几块材料接起来,但一定要紧密结实。做好了船骨,然后是做船架。船架所选的任何材料,都不能有不好的木材。船经常行驶在海上,用了一根坏木材,一个风浪过来就会把整个船都打翻。装船,可不是儿戏,任何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接下来是做鱼舱。做鱼舱,更是一项精细活,鱼舱一定要密封好,其它工序做得再好,要是鱼舱漏水,那就是一条废船。隔鱼舱的最初用途就是方便分类储存鱼品,后来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船只发生触礁等事故时,还可避免整体进水,保持相当的浮力,不致沉没,从而为保护船员的生命提供保障,提高了船只远航的安全性能。此后逐步把这种结构用在远洋古帆船制造上。”
一艘吨位30吨和20多米长的木渔船需要成千块大大小小的木板,船体内外镶嵌着螺钉数不胜数,即使赶工都要历时半年才能完成。“木船,是一锤锤地敲出来的,每一锤都是老师傅一辈子的积累,每一下都不敢马虎。”杨开湖师傅说。
杨师傅介绍他装船使用过的工具有:直尺、钢卷尺、斧头、铁锤、刨刀、锯子、凿子、墨、斗、钉凿、手钻、手刨刀等,其中很多工具都是自制的;常用材料有铁力木、杉木、樟木、杂木,大小不同的铁钉、螺栓、螺母、垫片、桐油灰、麻丝、竹丝等;制作方法繁复,如龙骨(纵肋骨)、梁(横肋骨)、底板(纵肋板)、固定梁佃(隔舱板)、牛头(旁横肋骨)、走马(旁纵肋骨)、水蛇(旁主纵骨)、甲板、尾花、斗盖、穿担波、上波、压板、稔缝、上油漆等都格外讲究。
百余年来,这手工造船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依靠着祖辈们口传心授,沿袭至今。
使命传递:
共同传承广船技艺
杨荣花,杨开湖的大儿子。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对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6年,十一岁的杨荣花就跟随父亲到硇洲、雷州乌石、徐闻海安一带造船,至今坚守了50多年。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只有高小文化,但却练就绝活:
一绝是“量材使用”,买树时一眼就可看出树的好坏,伐树时随弯就弯取材,不浪费。
二绝是“甩线一手准”,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
三绝是“放印子”(即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洞孔自然成不规则状态。然后,船工选一块合适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严丝合缝。
另外还有拿手的技术就是打虾舱(运用水密隔舱制造技艺),至今还坚守在硇洲岛。近几年,他修理木船或制虾舱。由于他技术过硬,在硇洲的渔民间广受欢迎,经常很多渔船都排期等他维修。
杨小飞,是杨开湖的大孙子。毕业于湛江技校机模专业。中专毕业后曾跟其父亲杨荣花在硇州岛学艺,杨小飞基本学会了父亲的手艺。不久便选择外出闯荡,尝试各种不同领域的工作。
2021年,杨小飞工作的公司组织职工到福建旅游,参观福建泉州湾古船陈列馆,让他对古船制造技术有着新的想法。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制造古船模来传承推广广船制造技艺啊,于是他停下了外出打拼的脚步。当他重返故乡,看到两鬓渐斑白、双手像爷爷一样满是厚厚老茧的父亲,他慢慢明白了传承的责任。
他心底坚信,广船制造技艺必定会像福船制造技艺一样被列入国家、世界非遗项目,这一优秀中华传统技艺必定会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焕发新颜。
图片均为 本报记者 郑时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