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

湛江日报 2023年03月14日 游水方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眼下正是二月天,听着小外甥女朗读清代诗人高鼎这首《村居》,不知她能否体味到诗中的意趣,反倒勾起我忆及童年放纸鸢的乐趣,令我回味不已。

  纸鸢是风筝的别称。春回大地,草长莺飞,风清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在我们家乡,这时节,不但小孩爱放风筝,大人也喜放风筝。那时,虽然没有风筝节一词,但其时实际上是我们家乡的风筝节。一个大的平坡,十分空旷,野草萋迷,东风习习,小孩成群结队而来,大人三三两两而去,大家散在草坡上,一个个风筝升上空中飞舞,呼喊声此伏彼起,十分热闹。

  小孩放的是小风筝,大多数是四方形的,以竹片条为架,上糊报纸,下绑着一条用枝叶花草串成的长尾巴。这类风筝一般飞不高,升到上空随风摇晃,尾巴也随之摆动。也有别出心裁的把四方形变成蝴蝶形,除糊报纸外,还贴上一些花色,它在空中仿佛一个蝴蝶在舞动,可谓形神统一。有的还独出奇想,在风筝的尾巴下挂上一串鞭炮,将一支香的头部与药引线缠紧,放风筝前即把香点着,风筝升到空中时,香火不多久便燃着鞭炮,噼噼啪啪地响,大家随之欢呼雀跃。小孩子放风筝在于释放一种天真的童趣。

  大人放的风筝当然不是这样简单,要大得多,形状富于变化,工艺更加讲究,看起来十分精美,每个风筝都可说是一个工艺品,富有文化韵味,制作者都想彰显自己的才能。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种名为“齐云”的风筝却独占鳌头,看到这名你就可想而知它的厉害了。这种风筝飞得很高,钻到云层里,而且还发出弓弦之声。在村里,制作这种风筝的高手是云峰,大家都称他云峰叔。不知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还是何故,他的名与风筝之名竟是如出一辙。云峰叔也许有天生的艺术细胞,心灵手巧,别出心裁,他作的画动感十足;刻的木雕栩栩如生;制作的花灯式样新颖,机巧灵动。齐云风筝是他独创制作,并不是为了出卖赚钱,而纯属爱好取乐。

  华峰叔制作的“齐云”差不多有八仙桌那般大,外形很像一个雄鹰,头、身、翼、尾都贴有鹰的特征图案,两眼特大,嘴带弯钩,两爪张开,十分威武。“齐云”的特别之处是顶部系一条弓,弓弦遇风则鸣,有音乐之声,此为单弓“齐云”。更有的系上双弓,二弦合奏,奇妙无比,是为双弓“齐云”。

  制作“齐云”并非易事,从选料到制作都要十分讲究,一点也马虎不得。风筝的骨架是竹篾条做的,竹子过老则脆,过嫩则软,须选壮而节疏的竹子。削篾条须适中有度,还要根据风筝各部位的形状将其放在灯火上烤,使之弯曲造形。接着用纱纸条将篾条驳接起来,形成骨架,随后用纱纸贴在骨架上,使其具有韧性,再贴上红纸以之为底色,后贴上鹰的装饰图案。两翼贴纸尤其讲究技巧,它的弧度与受风力关系很大,决定风筝飞的高度。风筝上的弓弦更要精巧,将薄的篾片用刀子小心地一层一层刮去,直到其薄如纸,厚薄均匀。弓弦的厚薄度不同,则乐音不同,如系双弓则弦一厚一薄,形成合奏。华峰叔制作“齐云”时,可谓费尽心机,每个环节都十分考究,既精致美观,又飞得高,弦音也好,可说是精品。他放风筝用的线也是挑选上乘的青麻专门纺制的,线条轻柔而坚韧,且将线染成红色。不少人想学着华峰叔仿制“齐云”,但都无法企及,问其何故,他笑着说:“道可道,非常道。制作‘齐云’是艺术,每一个细节都有关联。”

  放风筝时,华峰叔特别郑重,他亲自用右肩侧扛着风筝,右手紧抓住风筝的主骨干,从不肯让别人代劳,怕别人不小心把风筝弄坏。看到放“齐云”,村里大大小小许多人都跟在后面,场面很是壮观。来到草坡上,正值东风习习,华峰叔亲自擎起风筝,别人拉线,待风筝线拉紧,他喊着“预备——放”,随即用力将风筝向上一送,拉线的人拉着线向后走了几步,“齐云”便往上窜去,拉线人逐渐将线放去,“齐云”越升越高,弓弦越吹越响,“呜——呜——”声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急或缓,这是风在弹拨。风筝钻进云层,望上去只有一个窝盖那么大,有时被云朵遮住,只闻其声,而不见其踪。这时,小孩子便张开喉咙大喊:“齐云纸鸢系双弓,飞上云崖望无冲(见)。”喝彩声欢呼声随之四起,在春风里飞扬。在我眼里,这“齐云”就像搏击长空的雄鹰,呼啸远望,雄视大地,气势万里。每当此时,我的心底便涌起激动,想起那句古诗:“一行白鹭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眼前这齐云纸鸢也把我的诗情引到了碧霄,正是“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小时候,在春天,放风筝,尤其看“齐云”飞上蓝天,是我最快乐的时光,现在还时不时甜蜜地忆起,“齐云”那长长的红线是系在我心间的绵绵乡情,那弓弦之音是一首悠长的文化艺术传承的乐曲。眼下春光正好,我虽离开了家乡,而“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