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区加快建设富美乡村

打造高度城镇化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湛江日报 2023年08月09日 陈彦

北桥街道文章公园环境优美。 本报记者 刘冀城 摄

  本报记者 陈彦

  家家户户推窗见绿,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游人纷至沓来“打卡”,村集体经济硕果累累……时值立秋,古商埠满目皆景。一个个环境秀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点缀在赤坎区,勾勒出一幅“环境美”与“生活美”共享的幸福家园图景。

  今年以来,赤坎区牢牢抓住“百千万工程”重大机遇,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促,举全区之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加快建设与湛江“城市客厅”和首善之区相匹配的富美乡村,探索打造高度城镇化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让赤坎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休闲度假的乐园、投资兴业的沃土,全面实现“产、城、人、文、乡”深度融合。

  优化布局实现全域宜居,拓展“两山”转化通道

  穿过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军民路,进入调顺路,一个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新”海岛渔村渐次铺展在眼前。

  海鲜美食、特色餐饮、休闲娱乐……3.2公里长的调顺路沿路两侧商铺林立,处处透着“海味”,乡村振兴、文明创建宣传牌随处可见。

  谁能想到,这条连接着金沙湾商圈与古老海岛的必经之路曾经颠簸泥泞,村民不堪其扰。

  去年,赤坎区委、区政府争取专项债券资金9000多万元,实施调顺文化旅游交通环境提升工程,把调顺路路面从11米拓宽至26米,新建排污管道、路灯等配套设施,对外连接通道快速便捷。

  “这条路升级改造后,进出岛车辆、行人络绎不绝,交通更便利,生活环境更宜居了,来消费的顾客更多了。”调顺路沿街商铺店家的喜悦溢于言表。

  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是赤坎区有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项具体举措。以玉湛高速、湛江大道、西城快线、调顺大桥打通“大动脉”,以调顺路、调顺东二路、金田路、北桥河乡村道路、自然村村道全面硬底化加速“微循环”,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小时交通圈”。

  从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到人居环境整治,赤坎区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与城区品质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域宜居、全面提升。

  漫步在调顺村,干净整洁的村道通村达户,房前屋后瓜果飘香、蝶绕花间,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拼成“绿美生态板块”。

  “这里每个‘四小园’都由1名党员认领负责,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管护,共同呵护我们的绿美生态宜居环境。”调顺村党总支委员黄丹明告诉记者。

  近年来,赤坎区坚持“点、线、面”结合,分梯度、分类型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重要路段、重点区域农房风貌提升、道路绿化美化,建设改造一批“四小园”“池塘”等景观节点;系统整合沿线生态、产业、文旅、历史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美丽通道”;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厕所革命”,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赤坎区各村“旧貌换新颜”。

  目前,该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集中供水覆盖率等均达到100%,38条自然村全部实现雨污合流管道或暗渠化收集。全区16个行政村均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10个已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绿美”,已然成为赤坎区的发展底色。

  丰厚资源促产业振兴,就近就业有奔头

  采摘植物、熬煮染料、绞扎、浸泡、染布……在位于北桥街道丰厚村的植物染“非遗”工坊内,村里的小学员们正专心致志地学习植物染制作技艺。

  经过一道道精细的工序,紫荆花、艾草、桑葚、大叶桃花心木等雷州半岛土生土长的植物“变身”多彩染料,为扇子、丝巾、笔记本等添彩,一件件精美的文创产品在此新鲜出炉。大家也在“植物染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体验”活动中习得一技之长。

  植物染非遗传承人林漓告诉记者,平时周末、节假日,这里都会不定期举办“文化下乡”活动,开展植物染科普、制作、体验小课堂,让周边村民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家门口成功就业。“还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加入到传承保护和创新行列,推动了植物染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出涵盖‘衣食住行’一系列美学生活文创产品,革命老区村庄焕发出新魅力。”

  立足地域文化与自然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赤坎区围绕“产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建好美丽乡村促产业发展”,探索出旧村改造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租赁型、文旅融合型、特色种养型等“五大产业类型”,让更多的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扎实做好共同富裕文章。

  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一群身穿旗袍、汉服的年轻人,正在调顺民俗文化园九曲桥上拍照打卡,展示中华服饰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沉浸式时空穿越,一日看尽千年风华,阅览调顺人文趣事。

  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不断被挖掘的乡村资源、越来越诗意的乡村环境催生了“休闲经济”“美丽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在赤坎各乡村不断涌现。

  今年“五一”节日期间,调顺民俗文化园作为“千年古商埠 魅力新赤坎”主题文旅活动的主要板块,5天的美食展销接待游客超3.5万人次,实现销售额超40万元。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加上城中村高端商住综合体、商务楼宇的建成,逐步释放环境红利,形成对前沿产业、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文章村通过整合资金、资产、资源,与岭南师范学院合作,完善“政校企”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建成粤西首家以村集体合作运营的孵化基地——迭谷文章众创空间;同时,村集体和民营资本合办企业、农贸市场、综合大楼等“百花齐放”,村集体资产合计1600万元,2022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17万元。

  文化赋能乡风文明,问需于民书写“锦绣文章”

  沿着文章村“锦绣文章”公园步道走,左转经过湖心桥,便来到“锦绣文章”长廊。这条长廊巧妙融合周边的湖、绿地、假山石头等,打造“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景致。长廊的每根柱子上,都悬挂着书法作品,文化韵味扑面而来。不远处的文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通了宣传、教育、引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群众“零距离”“心贴心”。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赤坎区涌现出一批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升乡风文明的村庄。各村在保留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底蕴与革命历史,用好用活村史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赋予美丽乡村更多文化内涵和时代元素。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赤坎区坚持立足农村、问需于民,落实“开门编规划”的要求,全面听取村民的建议意见,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农民“主人翁”作用,让村民全程参与村庄规划编制,真正形成实用、管用、好用的规划。

  调顺村有一棵树龄630多年的大榕树。这是雷州半岛地区现存最大最古老的垂叶榕,树冠覆盖面积约2亩,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呈现出“独木成林”的景观。

  现在,这里还多了一个“景观”——“榕议事”——树下乘凉,有事商量。这棵大榕树已不仅是村民们乘凉休闲的空间,还是大家聊天议事的场所,发挥着传播思想、传承文化、商事议事“三大功能”。

  该村“两委”班子充分利用榕树资源,因地制宜建立村民协商议事机制,打造了“榕议事”乡村治理品牌,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在这里,‘榕议事’使大事变小事、难事变‘容易事’。”说起“榕议事”,当地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榕树大讲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榕树下的“黄氏家训·我来说”系列主题活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赤坎区通过打造“榕议事”“干部进访办、群众呼必应”“综合网格”“红色物业”等社会治理品牌,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城乡平安和谐稳定,全区80%以上的行政村获评湛江市文明村,群众安全感测评连续5年排名全市第一,公平正义、安全安心与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