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国勋对记者说:“盐碱地变成丰收的稻田了。” 记者 赖寒霜 摄
本报记者 赖寒霜 通讯员 张思燕
“撂荒多年的1000多亩盐碱地,变成优质的海红香稻种植基地了,如今呈现出金灿灿一片,很壮观!”近日,廉江市营仔镇下洋村干部陈振光一见记者,喜滋滋地介绍,并带领大家去参观这片将要收割的稻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作为世代海上耕波犁浪的海边渔村——下洋村村民来说,这片上世纪七十年代围海建堤“造”出来的1600多“围田”,就是他们多年来的“饭碗”。然而,几十年来的台风侵袭、海水倒灌等原因,围田已蜕化为饱含盐分的贫瘠地,近十年来村民按传统方式种植往往颗粒无收,最后成为连片的撂荒田,长满杂草灌木。
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下洋村去年开始对这片荒芜的围田片进行改造,兴修水利,改善土壤,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今年引进有技术有资金的公司及种粮大户,包租这片围田并发展适宜土壤性质的海水稻,以全新的方式将其打造成营仔镇优质稻米的一个重要种植基地。
冬日暖阳,当我们走进这片围田,立即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1600多亩已泛黄的稻田,和风下层层金色稻浪涌动,与不远处的海浪一起翻动,开阔壮观,予人金灿灿的梦想。
走近细看,一畦畦的水稻,整齐有致,稻谷灌浆饱满,籽粒将熟未熟,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丰收的希望。正在巡田的公司技术人员方龙看得喜笑颜开,他说,针对这片盐碱地,公司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因地制宜地发展海水稻的优质品种海红香稻,大学提供技术支撑,公司标准化种植,利用围田盐分高病害少等特点,以物克物,不施农药,少用化肥,发展优质有机稻米,高价推向市场。
据称,今年八月开始播种下苗,加强田间技术管理,水稻长势非常好,虽然上个月受台风雨天文海潮的浸泡,但影响不大,亩产量有望接近海红香稻800斤亩产的高标准,达到种植预期目标,本月底收割后将全部加工打包装供米订购商,迎接沉甸甸的收获。
本是撂荒盐碱地,如今成为的优质稻谷种植基地,当地村民开始有点不相信,如今个个拍手赞好。
镇农技站站长麦国勋激动地说,丢荒盐碱地变身优质粮食的丰产田,只是几个月的时间,这是科学种植的力量,选对品种,用好技术,真可谓无田不可耕,无地不“屙金”,下洋村围田重现金色稻浪,为全市盐碱地改造发展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