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红橙品质优良,鲜嫩多汁、入口化渣、富有橙味,以‘一分酸九分甜’的口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推介会从口感、种植面积、历史荣誉等方面介绍廉江红橙。(据11月28日《湛江日报》)
此类推介方式,在特色产品推介上比较常见。近些年的推介活动,普遍重视在推介人身份、名气和氛围营造等方面着力,较少对产品“特色”进行深度挖掘,直达营养成分种类及其形成过程,科研和科技含量较低,值得相关部门加强研究探索,及早为特色产品产业插上科研翅膀。
消费者多有好奇心,见多了特色产品推介,自然就会想到究竟什么因素掌控了产品“特色”,比如廉江红橙为什么多汁多味,湛江金鲳鱼为什么尤为鲜美,但是要得到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却不容易。当前多数推介者,致力于特色产品的包装、保鲜、储存、口味、营养等因素宣传,却没有深入产品“特色”微观世界。其实,此类推介有些隔靴搔痒,不仅达不到预期推介效果,还容易让消费者却步。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特色产品的“特色”,同样来自漫长发展过程,形成于一个个成长期的积淀,所以,要掌握产品“特色”由来,需要科研活动持续跟进,把握每个发展环节和重要特色品质形成过程,尤其要对内外条件的结合时机、方式、程度等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为产品特色形成给出科学精准且系统的解释,才能让消费者透过产品的“特色形成过程”,增强个性消费欲求。
当然,此类深度推介有些难度,需要长期的科研跟进和深度分析,也需要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运作,更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配合,才能让这种深度推介从科研做起,到产业化铺开,融入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推动特色产品推介产业化,形成专业推介力量,从产品外观走向本质、从宏观走向微观、从传统走向现代,通过市场选择,把消费者的认知和购买,牢牢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
其实,特色产品容易被青睐,也需要适宜环境条件,比如湛江的花卉品种虽多,却很少有北方花卉那样浓浓香气;湛江习惯冬种蔬菜被称为北运菜,而北方人认为反季节蔬菜对身体不好。对这些现象加以系统研究,深入产品的微观世界,找到问题所在,从基因育种开始,慢慢进行性状转化,调整营养结构,形成适应各地的“特色”产品,那么此类“特色”无需推介,也会产生更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当前高质量发展形势下,特色产品兴起特色产业,有必要让“特色”建立在现代科研基础上,为特色产品插上科研翅膀,增强宣传推介效应,才能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