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东林村古民居群。
宽敏公祠与碉楼倒影成画。
东林村里的青石板小巷。
“操进”古屋为砖木两庭院式结构,布局合理实用,朴素大方。
从碉楼顶部孔洞向外望去,东林村美景尽收眼底。
撰文/本报记者 钟邦国
摄影/本报记者 张锋锋
【编者按】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至目前止,湛江共有13条村庄获“中国传统村落”荣誉称号,其中雷州市9条村庄(南兴镇东林村、关新村,龙门镇潮溪村,北和镇鹅感村,调风镇调铭村,纪家镇周家村,杨家镇北劳村,白沙镇邦塘村,英利镇青桐村),遂溪县4条村庄(岭北镇调丰村,建新镇苏二村,河头镇双村村,黄略镇支屋村)。
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中国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本报“中国传统村落寻踪”栏目,将带你走进讲湛江地区的传统村落,探寻村庄的历史源流,感受村庄的传统文脉,探讨传统村落未来的续写篇章。
一个雨后的冬日,记者走进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雷州市南兴镇东林村——整洁的村巷,古屋林立,在村中“司马第”和“伟文居”门前墙壁上还贴着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古屋的信息一目了然。
据东林村族谱记载,东林村始建于南宋末,至今约有八百年历史。该村始祖林萃夫是宋代翰林院学士,又因村庄座落于雷州半岛东部,故取名“东林村”。
东林村座落于南渡河南畔,往东1公里就是雷州湾。这里的水运四通八达——上达广州,下至海口,西距雷州城区仅8公里;村前是一马平川的万顷稻田。
在东林村中走访,记者发现这里的村容村貌独特:村庄大道东西方向贯通,村中16条青石板小巷,巷巷相通排列有序。特别是建于南宋年间的仁里巷,伴随着时光见证了东林村数百年的沧海桑田。村中的水系设置巧妙,全村被“九池塘”“二井”“环村河”环抱;塘塘相通,污水、雨水绕村循环后排出南渡河直通大海;宛如池塘大的圆状水井各分布在村东村西两边。另外,在村庄的东、西面还都各设有“闸门”,并配有土炮防守。
古村历史800余年,现存明清古宅20多座
东林村村委会文书林用告诉记者,目前村中古宅共有二十多座,包括伟文第、鸿德、重德、操进、种德、宽敏公祠等。古民居建有厅堂、宅舍、仪门、厢房,建筑外墙还留有观台、枪眼、山墙、门头等,古朴大方,庄重典雅。古建筑居屋的屋顶、门窗、屋檐板等分布着木雕、石雕及灰塑,有百花、百鸟、百兽及八仙过海图等。古民居的巷道全为青石板铺就,这也是东林村古民居独有的风格。
林子梁家族的“伟文居”建筑群是当地比较知名,整个建筑群占领了村东的半壁江山,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主体与附体部分,东有花园与小祠堂,西边为庭院、客厅、居室,共有房间80多间。西部的主体——伟文迎客厅是林氏居屋中的精品。这座房屋规模宏伟,坐北朝南,为二进四六合院形制。
“伟文居”按照传统风格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开向东,东为木,寓之水木相生大地春华,万事如意,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据介绍,该宅院是“山”字封火墙灰塑水星形,再采用当地“压地隐起”技术,在水行墙下灰塑木行形,又在木行形下连接灰塑如意形图纹,如意形图纹内灰塑各式折枝花纹,构成一幅内容丰富的水木如意形图纹,隐喻水木年华的格局。
特别令人惊叹的是,“伟文居”中厅屋檐下有一条约20米长的木雕,雕刻有“水浒传”的108个英雄,姿态各异,舞剑弄斧,刷枪拉弓,栩栩如生,无一相同;后院屋檐下的木雕则雕刻着牡丹、菊花、鹿等吉祥图案,造工精细,造型生动形象。
古宅“司马第”始建于明代,清代同治癸酉年间重修。“司马第”布局精致,讲究格调,辗转其中。它的走廊是由两支各长3米多的石柱支撑,层内保存有一间由青石砖砌成的暗间——据说这原是此家的银库,银库不设旁门和窗户,须经狭门方可进入,门前四周还设有枪眼,戒备森严。“司马第”建筑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屋顶上面还有一条通道,人车可行走。这条通道将司马第与伟文居连在一起,当有外贼来攻击时,便于同一家族的两屋主人共同防卫御敌。
始建于清代的“宽敏公祠”为砖木四合庭院式结构,硬山顶,房屋4栋,面积700多平方米,有正房、厢房等。该宅基本保存完好,整体建筑布局合理,室内风貌多样,雕刻工艺精湛,清代建筑风格十分突出。大门口有清代石鼓一对,门前一对大石柱,墙壁两边各有彩釉灰窗。其它配套建筑有木雕、石雕、陶雕刻、陶塑、灰塑、绘画等装饰。屋檐下有各款各样的木雕,精美华丽;室内有丰姿多彩的人物景观壁画,形象逼真;屋翅上有各种花木、各类动物的灰塑,活灵活现;屋檐及石柱雕刻有各式图案,形象生动。
记者猫着腰攀上与“宽敏公祠”相联为一体的碉楼,东林村“村在稻中,稻在村上”的美景尽收眼底。碉楼高16米,墙体全部采用大厚红砖建造,现整体结构基本完好,所有枪眼全部用英文字母造型建成,独具特色。
来到“宽敏公祠”旁边的“操进”古屋,内有房屋6栋,硬山顶,为砖木两庭院式结构。古屋布局合理实用,朴素大方,风貌多样,工艺精湛,建筑艺术高。宅院包括正房、厢房、包簾、天井庭、走廊照壁;整体建筑有木雕、石雕、陶雕、陶塑、灰塑、绘画等装饰,精美华丽。屋檐下有各式各样的木雕,室内有丰姿多彩的人物景观画,屋翅上有花木、动物的灰塑,屋檐及石柱雕刻出各式图案,照壁墙休厚实高大,墙体头上有灰雕图形,墙体面有彩绘,风格独特。
同行的南兴文化站站长袁忠告诉记者,东林村古建筑占地面积五万多平方米,现保留完好的古建筑还有两万平方米。“这些古香古色的明清古民居,布局合理,建筑精美,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特色,风格各异,比较集中反映出雷州民居明清时代建筑的地方特色。”
重教兴学成就“历史文化名村”,重文尚武人才辈出
东林村始祖林萃夫生于南宋开禧二年,是宋景定三年特荐进士、翰林七十一学士,官任秘书阁书郎,宋末护帝尽忠殉国。往后数百年间,其后人亦科举不绝,功名显赫。因为历史文化沉淀厚重,东林村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
据《雷州志》《海康志》和东林村族谱所载:该村宋代进士2人、举人3人;元代进士1人、举人1人;明清两代解元、进士6人、举人11人、贡生58人,任官职者45人。其中,较杰出的有:林景贤,宋代进士,官至御史;林文享,明代建文壬午科两广解元,永乐二年甲科进士,官至户部外郎;林材寿,明代进士,知事;林文利,明代进士,主簿;林宗浦,明洪武乙丑科进士,官至御史;林文,明代进士,浙江知府。清代有举人、贡生、大夫多名。而林子梁家族还有“五代七夫”荣耀世称。
几百年来,东林村文脉庚续不绝,文才蔚起。至今,东林村又有博士、硕士十多名,如著名考古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寿晋,广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寿坤,高级工程师林培荣、林万道、林均,著名画家林兆荣、林校伟等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的人才。
据介绍,东林村曾办有“桂林轩”等多间书塾。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在1950年就创办了“东林小学”,当时不少邻村的学子都前来就读,20世纪50年代就曾培养出6名大学生,其中东林村的学子就占有5名,东林村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就此可见一斑。
东林村还有尚武传统。该村在宋、元、明、清都设有武馆,请武林高手教授武术,村民也都有一直有习武健身的传统。其中,比较突出的人物有:明代七世祖林志聪武艺精湛,官任洪武年间雷州府“中卫所”首领;林茂桂,任武德骑尉;林官,任广西钦州守备;林永秀,任排洪港外委千总;林扶,任乌石巡检。
追随前辈的脚步,东林村踔厉奋发,该村抗日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也涌现出不少英雄事迹。抗日战争时期,东林村青年林芝清受党组织派遣回该村发展党员,进步青年林运谋、林正持、李智清等三人也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春,东林村建立了党小组,其后东林村党组织不断状大,于1944年冬建立了东林党支部,至此东林村已有16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该村进一步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活动,东林村妇女林桂英、林红、符秀芳成立了“妇女会”;林世彬等人组织了“农会”;林正持、林飞、林运谋、林邦等人成立了“游击队”不断状大南路的革命声势。东林村中共党员林邦同志,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宝贵的生命,被评为革命烈士。
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或是解放战争时期,东林村革命活动都十分活跃,在党的领导下东林村革命积极分子、仁人志士等,为雷南地区的革命解放事业做了杰出的贡献。当时南路地区的领导人欧汝颖同志曾评价东林村是“敌人占领下的解放区”。
1992年东林村被湛江市批准为“革命老区”。
挖掘文化遗产的
潜力和价值
延续传统村落历史文脉
广东工业大学有关专家到东林村现场考察后认为,东林村古民居建筑规模、建筑形制及建筑品质,均为粤西地区罕见。如何把保护文物作为文化遗产,将其最大的潜力和价值挖掘出来,引起社会上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现在东林村的古民居已作为雷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挂牌保护。南兴镇委书记陈锡广告诉记者,南兴镇委镇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把传统村落这个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唤起群众的保护意识。
南兴镇政府也曾联合雷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东林村民委员会,委托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东林村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任务,出台了《湛江市雷州南兴镇东林村保护发展规划》。规划中制定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并对古民居的四至范围作为核心保护区严加保护;并将管护工作压实,明确每条街道和每座古宅的责任人。根据规划,东林村的保护发展由驻村干部负责,村干部和村民小组协管,整理好每座古宅的资料,挖掘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故事、红色革命故事。目前,东林村所有古民居的资料全部整理完成,部分古民居有关信息已可通过扫码阅览。现在,古民居的责任人除了日常精心管护搞好卫生保洁外,还要巡查保护文物。
“要将古村的保护发展规划好、管护好,讲好古宅沧桑故事,讲好传统村落的红色故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陈锡广认为,传统村落的发展要明确责任,做好管护,挖掘传统村落的故事,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同时还要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祠堂文化、尊师重教文化、乡贤文化,因地制宜大力挖掘古民居的综合潜力,传播传统村落文化的影响力和价值,激发村民和乡贤的保护意识,并结合群众投劳,乡贤筹资,政府拨款,多方合力关心,达到用小钱办大事的社会效果。
湛江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红文认真参观了东林村的古民居后认为,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精华,延续传统村落历史文脉是当前紧迫的任务。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古村落的建筑,既直观地反映了建筑风格演变发展历程,也展现了当地历史风貌,延续了历史文脉。”陈红文认为,东林村文化底蕴雄厚,透过一座座古民居,可窥见房屋主人的文化内涵、人生品味和生活情趣。特别是该村水系的精妙设置、伟文居的“水木如意图纹”,以及屋顶、门窗、屋檐板上的各式木雕、石雕及灰塑等,都将建筑理性与客观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突显了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东林村重文尚武,人文荟萃,世代涌现的人物故事使东林村文化绽放异彩。林子梁“五代七夫”家族荣耀,跨越历史时空,仍令人赞叹不已。
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古村落,要深度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化精华,并用其教化人民,“洗涤”人民的心灵,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家园,使古村落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得予庚续,让传统村落继续谱写更加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