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中小学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 本报记者刘冀城 摄
本报记者文秋华 通讯员许晶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自开展主题教育以来,我市教育系统聚焦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师生急难愁盼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一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加大学位建设力度、服务重点项目……为民办实事,教育暖万家。每一件教育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都让教育的“温度”可感可见。
让孩子安心在校、家长放心上班
早上6时40分,湛江市第三十一中学的教室里已经传出了读书声。
坐落于海东新区的湛江市第三十一中学是2023年秋季揭牌开学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在开学前,坡头区教育局和校方经过调查发现,该校有111名学生的家长是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等我市重点项目的职工。由于工作需要,有不少职工上班时间很早、下班时间很晚,和小学生到校时间重叠,父母上班和孩子上学存在冲突。
为排解家长的忧虑,增强校园安全系数,湛江市第三十一中学党支部深化党员“双报到”制度,组织党员教师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学校通过家访、座谈等方式了解这111名学生家庭的建议,结合家长早出晚归的特点,学校提前早上开校门时间、推迟关校门时间,方便家长接送孩子。
“学校设立早到护学岗,由校领导、值日教师、护学岗志愿者、保安构成的护学机制,确保早到的孩子有人看护,让孩子安心在校,家长放心上班。”学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计划在下学期开设午托服务,让有需要的学生在校解决吃饭和午休问题。
紧盯民生“关键小事”,提升群众获得感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百姓的期盼,就是民生工作努力的方向。市委教育工委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全力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我市教育系统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动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大兴调研之风,带着问题上门问计,破解教育高质量发展难题,以更充裕的学位供给、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更安全的校园及周边环境,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市的温度,往往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细节当中。我市教育系统从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琐事、烦心事入手,精准提供了一批服务项目,制定“送教下乡”“加强学前教育学位建设”等方面为民办实事清单,通过设置先锋示范岗、组建志愿服务团队等,激励党员干部在服务师生中发挥作用。截至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6400多件,服务基层的举措多,成效明显。
市教育局认真履行学位建设统筹协调、督办推进工作责任,确保投入优先,保障学校建设规划按进度实施。截至2023年12月19日,我市新增中小学学位22235个,完成计划任务101%;新增幼儿园学位5760个,完成计划任务113%。
办学体制改革探索进一步深化,推进以镇为中心适度集中办学,探索城镇村一体化办学管理模式,全市10个县(市、区)均建设“一所县城优质公办学校+‘3所学校’+若干所乡村薄弱学校”组成的城乡教育共同体。
各学科教研员积极带领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上示范课,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023年8月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共计开展讲座讲学、送教送培活动23次,线下参加人员合计约3000人。
严格落实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单回复办理制度,以高标准、严要求扎实做好12345工单工作。截至2023年底,受理工单共计1585宗,回复率100%,按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为100%,做到了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