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不知接听过多少电话,而有一个电话却令我难以忘怀,它仿佛烙在我的神经元的细胞核里。
2009年10月的一天,我正走在单位前的走廊里,突然手机响起,一看是个陌生号码,当然这是常事,因为每天都接到不少陌生电话。我按开接听,习惯问好,对方传来陌生声音:“你好,你是游真兴吗?不知怎么称呼你。”我说:“是呀,你是?”他说:“我是湛江日报‘半岛风’版编辑,你的文章今天登报了。你写的本土题材散文以后多投到我的版面哈,邮箱在报上。”听完这话,一股兴奋从心底直冲脑门,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一口气连说了几个多谢。关了电话,激动的心情许久还不能平静。
我的文章能够获奖,而且获得一等奖,完全在我意料之外,当然也并非轻而易举而得到,这是我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其实应归功于湛江日报给我的能量。
我师范毕业后到学校任教,学校订了各类报刊,其中便有湛江日报。课余,我读了湛江日报便喜欢上了报上的文学副刊,被那些贴近本土生活的优美散文和诗歌所打动,心想我也要写,要在报上发表文章,一个文学梦便在心底滋生了。我深知写作是从阅读和练笔开始的,便广泛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湛江日报的文学副刊,认真琢磨,也开始了以写日记的方式练笔,写景,写人,写生活片段,有了灵感便写文,写多了写作水平便提升了。这期间我也投过一些稿,大多没能见报,只发了两篇短文,但我没有灰心,继续写。这次我以海岛的发展为题材写了《南三岛之路》参加湛江日报的征文竞赛,被评为一等奖。
此文写了我的所见所闻所历,写了我的真情实感,南三岛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南三岛是十个分散的小岛,东海岸是一望绵长的浮沙带,上面没有路,人走过风一吹,脚印也没了;岛与岛之间来往靠小舟,岛与外界交往靠小木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岛民联十岛为一岛,杜绝水患;在沙滩上种植一条长长的林带,治理了风沙,岛与外界的交往有了轮船、车渡,2008年又建桥,南三人的路越走越宽广。我把这些写在文章里,想不到竟获得了一等奖。
听完了电话,我赶紧找来湛江日报,翻开一看,我的文章赫然排在前面,篇幅好大,标题醒目,配了大图片。我兴奋不已,还凑近闻了闻报上的墨香,我的眼角涌出了一丝泪花。啊,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
编辑的责任在报上编发文章就行了,而半岛风版的编辑却专程打来电话,真诚鼓励我,能不令我感动吗?我心情平静下来,便翻出手机再看看他的电话号码,要记住它。啊,也许是有缘,电话前面部分与我的手机号相同,这号码我记住了,记得很牢,不用作任何记录。
有了编辑这一通电话的鼓励,我的创作热情激发出来了。其后,我便把积累的海岛素材写成富有海味文章,按报上的邮箱发去了。我的文章常在“半岛风”版登了出来,可谓厚积厚发了。后来,编辑又打电话对我说,你发的文章多,建议有时用一个笔名。我便用了“游水方”这笔名,诗经有“在水一方”的诗句,想来也好。
编辑发了我这么多文章,我多想见他一面啊,但好几年都没见着。那年我有幸参加优秀通讯员会议,我终于见到了我常想念着的他了。他是如此平易,我们真是一见如故。
湛江市重点项目征文竞赛,我又认识了“百花”版的编辑陈迅。那次,我写了《截断鉴江水 碧水铸辉煌》一文,写了鉴江水利工程这个巨大项目,想不到得了二等奖,我的文章被选登在“百花”版上,这又让我十分欣喜,因为我又跨进了“百花”版的园地。在颁奖会上,我又认识了陈迅编辑,他是那样的朴实。后来,我的文章既在“半岛风”上登,又在“百花”版上登,自然收获更多。
陈迅编辑退休后,邓亚明编辑又负责“百花”版。我一如既往又把文章投到“百花”版,除写散文,还发表一些小小说,文章的文学味又浓了不少,在文学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些年来,我在湛江日报发表了200多篇文章,我把它收集起来出版了《情系水一方》《顶云卧阳》两本散文集。这些创作成绩,得益于湛江日报这块沃土,它滋育了我的文学梦,培育我这棵文学小苗不断成长,我始终怀着感恩之情。
我读过一句名言:鼓励改变人的命运,鼓励创造世间神奇。现在想来,湛江日报编辑当年给我打的那个电话,好像给我文学之帆鼓起了劲风。那个电话令我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