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湛江日报的故事”征稿选登

百花开过,清香徐来

湛江日报 2024年02月01日 苏三皮

  如果一定要在我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找出一些影响或改变人生轨迹的人或事或其他,湛江日报的“百花”版绝对算得上一个。可以这么理解,没有“百花”给我带来的影响,我或许会和我绝大多数大学同学一样,在医院的临床检验室里,埋头研究那些人体分泌的液体,而不是突破专业的局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这么说,应有读者大体可以推断出,我是学医出身的。按时间追溯,“百花”对我的影响应是在2005年。学校的饭堂门口,有一块阅报栏,每天的湛江日报总会在第二天贴出。有时刚吃完饭,还不想回宿舍,我便在阅报栏前驻足。某一日,我异常惊喜地在“百花”版发现我师兄的诗歌。我当即找到了师兄,向他求证诗歌是否为他所写。师兄告诉我,就是他写的诗歌。师兄还告诉我,他已经出了两本诗集,写作解决了他的生活费问题。那一刻,我激动万分。本身我心底就藏着一个文学梦,而家境贫穷,让我大学期间的生活费成为最艰难面对的问题。我平时通过做家教、发传单勤工俭学来赚取寥寥无几的生活费,甚至周末还在学校门口一家快餐店洗碗,但依然捉襟见肘。我迫切地需要一份能够解决我生活费来源的勤工俭学岗位。我认为,写作再合适不过了。

  于是,课余时间,我泡在图书馆开始了如饥似渴的阅读。从经典文学著作开始,到近现代的文学作品,我填鸭式地阅读了一通。毫无疑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一直很坚定地认为,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正是这段时间大量的阅读,为我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也不大记得,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但是,从我的第一篇作品在“百花”刊登,在学校阅报栏贴出,应该也就是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依稀记得那篇作品的标题是《五月,给我的母亲》。就这样,从“百花”开始,我把写作当成了习惯,到大学毕业,我在《意林》《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散文诗》《小说界》《文学港》《百花园》《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湛江日报》《湛江晚报》《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全国上百家报刊发表了文学作品,稿费也基本上满足我大学生活的开支。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一次稿费单上写的是我的笔名,无法支取稿费。稿费退回报社后,“百花”责任编辑亲自将稿费送到了学校。那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出更多精品,才能报答“百花”的知遇之恩。

  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我并没有在写作的道路上坚持下来。自从2014年因工作需要调回湛江之后,将近十年时间,我的写作停顿了下来。在很多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无数次为自己的停笔而懊恼不已。写作一旦停下,重捡比开始更难。一直到2022年底,在“百花”版责编的一再鼓励之下,我才再次克服了阅读的困境,重捡起了笔头。捡回来写的第一篇小小说作品,是《娃娃猫》,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发给了“百花”,没过多久便刊登了出来。接着,《18号界碑》也在“百花”见报。我把另外一篇原创小小说作品《寄给风的信》一并传给了《小小说选刊》主编秦俑老师。2023年春节刚过,秦俑老师联系上我,说《娃娃猫》《18号界碑》《寄给风的信》准备在《小小说选刊》2023年3期转载和刊登,让我写一篇创作谈,一并刊登。2023年,“百花”发出我的小小说作品10篇,其中6篇在《小小说选刊》转载。张德明老师在庆祝湛江日报创刊75周年暨百花“湛”放沙龙活动上指出,“‘百花’是助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是湛江文学现状的集中展示,了解湛江文化历史的重要窗口,是辅助基层作者与年轻作家迅速成长的重要摇篮,是联通地方文学与当代文坛的重要桥梁。”我认为一点儿也不为过。

  湛江的作家群无疑的幸运的。自湛江日报创刊以来,“百花”无论哪一任责编,都以培养作家为己任,为湛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从“百花”开始而走向当代文坛,从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文艺创作结出硕果。

  百花开过,清香徐来。在湛江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湛江日报越办越好,百花齐放,精品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