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土地当“甜蜜产业”带头人
让蔗农日子越过越“甜”

——记湛江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陈秋玲
湛江日报 2024年02月01日 范子华 谢婷婷 李忠

陈秋玲在甘蔗地与员工交流,了解种植等情况。

  文/本报记者范子华 通讯员谢婷婷 图/本报记者李忠

  “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我想要挖掘湛江农业资源优势,促进特色农产品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湛江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湛江市金丰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秋玲说。

  田间地头是陈秋玲的“主阵地”。“甘蔗专家”“懂得多”“热心肠”,这是当地村民们对陈秋玲的评价。当选市人大代表之后,她希望将深耕甘蔗产业24年的经历与代表履职结合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返乡创业 做大做优“甜蜜事业”

  雷州半岛的甘蔗种植面积占全省八成,遂溪县素有“中国第一甜县”美名,糖业是当地传统的“甜蜜事业”,但亩产、糖分不高,劳动力不足,蔗价低廉一直困扰着蔗农和制糖企业。要改变这种局面,当务之急是选育甘蔗良种。于是,陈秋玲与全国各甘蔗科研院所专家进行合作,以高产、优质、节本、增效为目标,将甘蔗新品种的引种筛选、示范推广作为企业的重点工作。

  2010年,陈秋玲在湛江蔗区首次引进了广西柳城甘蔗研究中心选育的甘蔗新品种柳城05-136。经过多年多点试验,最终确定该品种在湛江地区的生产适应性良好,有效茎数多,宿根性好,高产稳产、高糖、抗病,有利于生产的节本增效,率先对该品种进行加速扩繁推广。目前,柳城05-136在湛江蔗区种植面积已达到50多万亩,成为深受雷州半岛广大甘蔗种植户欢迎的“当家品种”,同时也是我国目前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蔗品种。

  这两年来,陈秋玲一直忙碌着两件“大事”:开展甘蔗及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研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为甘蔗产业提质增效,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带动蔗农致富。筹建占地1586亩的甘蔗文化主题公园,面向市民科普甘蔗知识和技术成果,打造成红土地上有影响力的农业文旅地标。她站在甘蔗地里,看着一根根挺直粗壮的甘蔗,感慨地说,“我希望在甘蔗文化主题公园里,展现当地的古法红糖、石辊压榨机等蔗糖文化,让更多人通过亲身体验手工制糖等方式,感受蔗糖文化的魅力,助推甘蔗产业的兴旺!”

  履职尽责 联农带农促增收

  陈秋玲扎根农村,在自己创业有成的同时,也不忘社会公益事业。当选市人大代表后,她更时刻谨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俯下身子为蔗农谋发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一方面,为当地百姓的生产服务,每年邀请农业专家到基地,为员工及周边群众现场讲授甘蔗、甘薯、蔬菜瓜果的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知识、机械化应用技术,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类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种植能力。另一方面,为当地群众免费提供甘蔗、甘薯、玉米种苗,农产品丰收后,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实惠、实现增收。她还勇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大潮中,不遗余力为家乡建设、捐资助学,到目前为止各项捐资共160多万元。流转土地2100多亩,解决15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

  在湛江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她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关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建议大力扶持遂溪县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甘蔗、番薯、冬季瓜菜),尤其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计划,农产品产需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的发展等方面。在她的不懈努力与影响下,遂溪北坡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进程。“我是农民代表,得把根扎在农村、扎在土地里,把农业企业做大做强,为农民提供更稳定的收入,通过联农带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陈秋玲说。

  言传身教 助力培育新农人

  乡村振兴,关键还在人。这一点陈秋玲深有体会:“我们这一代的农业从业者大都是靠实践积累起来的‘土专家’,但是现代农业越来越需要新农人、新人才参与进来,需要他们带来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新气象,人才振兴也是乡村振的主要部分。我们要把产业做好,让他们看到广袤乡土、大有可为,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新农人加入。”

  通过与各大农林类高校合作,陈秋玲带领前来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亲身参与到栽培试验、良种选育等过程,助力他们完成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蜕变。

  如何延伸甘蔗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如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这是陈秋玲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将这份思考带到人大履职里,做强农富农的“有心人”,她说,“一蔗滋百业,甜蜜千万家。作为人大代表,我要尽自己最大力气为群众干点事情,为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守好全国人民的‘糖罐子’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