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何有凤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海上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广东作为全国能源消费和海洋经济大省,全社会用电量和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发展海上新质生产力方面有着天然的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唐国际雷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设备部继电保护专业工程师任佳炯表示,海上风电是发展海上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建议加快海上风电融合创新,发展海上新质生产力。
她指出,目前,海上风电融合创新开发可以与海洋牧场、波浪能等海洋能、海水制氢耦合氨醇等多产业维度进行深度融合,大力支持实施融合创新模式开发海上风电,布局“风光火储”一体化、“风浪融合+海水制氢”“风渔融合”等示范项目。打造海上“能源岛”“蓝色粮仓”,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带动海上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的发展。
“希望加强宏观统筹和整体规划,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化融合创新开发。”任佳炯建议,加强整体化布局,集约化、基地化开发,支持陆海联动式推进海上风电基地化开发。可以依托沿海的大型煤电基地,构建多能互补能源的新型能源体系,平衡不同能源间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融合开发,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和场景化应用。“比如,我们可以开发海上‘能源岛’,在海水制氢氨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形成新的、颠覆性创新,从而实现从海上风电到海洋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海上新质生产力。”任佳炯说。
她指出,要因地制宜探索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等融合发展模式。由于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涉及海工、电气、养殖等交叉领域,在进行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开发前,需要明确开发海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牧场建设管护和产业开发长效机制,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跟踪监测,掌握生物资源与水化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对融合发展方案进行评估,创新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