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要当心这个“隐形杀手”

湛江日报 2024年06月22日

资料图片。

  夏日炎炎,海边成为许多人亲近自然的选择,在各地大小海滩上,“赶海” 正悄然兴起。“赶海”,简而言之就是在海水退潮时人们沿着海岸线或踏入浅滩搜寻被潮水暂时“遗弃”的海洋生物如贝类、螃蟹、小鱼等,社交网络上有不少人晒出自己“赶海”的“战绩”。就在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恰逢退大潮,有不少网友发帖称,在海边挖到了海胆、螃蟹等,让不少人眼红。

  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赶海虽然看似很有趣,却隐藏着不小风险,稍不注意就容易“中招”。

  小心海洋隐形“杀手”

  这一“致命弧菌”很危险

  据央视财经报道,近日,韩国仁川市有关部门在当地海水样本中检测出创伤弧菌,韩国多地也先后检测出这种细菌,已致一人死亡。据了解,感染该病菌致死率高达50%。创伤弧菌一般在海水温度上升到18摄氏度以上时繁殖,每年五六月份左右是创伤弧菌始发期。创伤弧菌主要寄生在有壳类的海洋生物中,比如贝类、虾等。人类感染创伤弧菌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皮肤创面接触携带病菌的鱼贝类等直接感染;另外一种,则是生食、食用未完全煮熟鱼贝类感染。

  创伤弧菌感染后伴有呕吐、浮肿、腹泻等症状,如果引发败血症甚至会危及生命,致死率达30%-50%。一般来说,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接触到创伤弧菌,不会出现严重反应,但患有肝病以及免疫力低下等群体需要格外注意。

  今年4月,“2岁幼童感染创伤弧菌面临截肢”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人们关注。广东珠海一2岁男孩和奶奶去菜市场时接触了鱼,随后感染创伤弧菌,医生称男孩右脚将有可能被截肢。

  2023年7月,深圳一男子不慎被罗非鱼骨刺伤手指,直到觉得不适才就医,此时离他受伤已经超过了40小时。

  医生发现,男子的中指发黑,靠手掌的关节位置肿大,整个手都是红肿的。更危险的是,男子还出现了感染性休克。为了保住男子的性命,医生不得不截除了坏死的手指。经过检查,医生确认男子感染了创伤弧菌。近年来,关于在“赶海”中受伤的新闻,屡见不鲜,其中隐藏着巨大风险。

  海滩环境复杂,尖锐的珊瑚、破碎的贝壳以及隐藏的渔网都可能成为意外伤害的来源。部分海洋生物如海胆、水母等,触碰后可引发皮肤过敏甚至更严重的生理反应。

  “赶海”时如何保护好自己?

  专家提醒,“赶海”时尽量戴上手套,避免被鱼虾等刺伤。为预防接触性感染,皮肤有伤口的人或高危群体,最好避免直接接触携带致病菌的海水。一定要充分煮熟鱼贝类后再食用,使用过的菜板等烹饪工具最好进行消毒,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

  这些要点一定要记牢:

  1、要注意潮汐变化,提前查阅当地的潮汐时间表。

  2、警惕复杂的水文环境,不要贸然前往深水区域,以免发生意外。

  3、有淤泥、湿滑海草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要注意暗沟。

  4、不要随意触碰和食用不知名的海洋生物等。接触虾蟹贝类等海产品时最好戴上手套,一旦被蟹脚、虾刺等刺伤,要及时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酒精进行消毒。避免在海水受伤或将已有的皮肤伤口暴露在海水中。

  5、不熟悉的海域不要一个人出海,出海前一定要注意查看天气情况,避免在大暴雨和雨天出行,以免发生危险。

  6、穿着适合的防水鞋,以防滑倒和被尖锐物划伤;携带防晒霜、帽子、墨镜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准备急救包以应对意外擦伤或蜇伤。

  “赶海”也要遵守相关规定

  避免误入生态保护区

  根据《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禁止违反规定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放牧、猎捕、捕捞、采药、开里、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根据《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禁止非法捕捞、采集海洋生物及其他任何有损保护对象及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赶海”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与乐趣的天地然而,享受这份乐趣的同时更应时刻绷紧安全和生态这根弦保护自己,爱护海洋!   南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