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收获徐闻良姜。 本报记者张锋锋 实习生陈春霖 摄
见习记者许翠燕 本报记者林宇云
徐闻良姜种植历史悠久,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超过28亿元。7月18日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提出,将徐闻良姜打造成百亿级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良姜产业如何实现从十亿级向百亿级飞跃?会上,多位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围绕“推动徐闻良姜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头脑风暴,从种质、种植、加工、品牌建设、营销等全产业链为徐闻良姜把脉支招。
特色产业潜力有待释放
良姜具有药食同源属性,既可烹饪调味,也可入药驱寒活血暖胃,更可作为生物医药和日化产品原料,被医药界称为“药用黄金”。
近年来,我市深挖徐闻良姜特色优势,推进产业化发展,已初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文旅等全链条发展格局。2019年获批建设徐闻良姜产业园以来,徐闻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种苗基地,年产优质良姜种苗400多万株,良姜种植面积增加到6万亩,鲜姜年产量约为12.5万吨,干姜年产量约为3.1万吨,加工产能超过2万吨。徐闻良姜价格也持续走高,从原先的15元/公斤涨到30元/公斤,最高价格达到50元/公斤。
徐闻良姜曾是与新会陈皮、化州橘红齐名的“土特产”,2006年同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近二十年时间里,新会陈皮、化州橘红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条,聚力提升种苗繁育、种采和精深加工技术,形成了加大研发投入、产业实现增值、利益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逐步成长为百亿级大产业。然而,徐闻良姜长期受限于种植周期长、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加工技术落后等因素,产业发展的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牢牢把握种业核心
种业位于产业的最前端,抓住了种业,相当于把握了产业的核心与命脉。长期以来,农户沿用块茎留种的方式,一茬接一茬地种植,出现了良姜品种退化的现象。做大徐闻良姜产业,首要工作就是复壮、纯化种质资源。
近年来,我市深化与中山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加工所、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引进了牛姜种、黑鳞蜂窝姜种等发芽率高、产量高、防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良姜品种。加强本地良姜种质资源保护与提纯复壮、规范品种育苗、驯化抚育等技术研究,积极开展良姜良种育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示范推广,设立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徐闻大水桥农场建立良姜良种育繁中心。实施一批良姜良种育繁基地项目,建设提升4个规模化种苗育繁基地。
对于如何解决种业这一核心问题,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乡村振兴服务站徐闻总站站长姜峰建议,要开展品种复壮、品系纯化,品种鉴定、品质鉴定,优选出最佳种植品种,建立高标准的脱毒苗种业繁育基地,厚实产业基础。此外,要制订道地性标准,建立种植技术规范。建设“道地药材良姜示范基地”“道地药材良姜生产”;申报“全国优质高良姜道地药材示范基地”;打造“高良姜药用原料供应集散地”。
全链条发力破解难题
高良姜作为一个小众品种,地域性强,终端需求基本稳定。近年来,土地租金持续上涨,农户更愿意选择种植期短的农作物,而良姜种植周期较长(3年方可采收),多年来,种植面积始终没有突破10万亩,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再加上,目前,良姜精深加工业尚处于市场探索阶段。如何提高种植技术,培育产业链化的经营主体,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打造适销对路的“爆款”?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围绕强链补链伸链,构建完整良姜产业链条进行建言献策。
在产业的上游种植端,姜峰建议,要重点研发健康种植专用肥料,解决土壤酸化问题;研发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重点解决根腐病、炭疽病、重茬障碍等三大难题。以“道地药材”“健康食材”为目标,建立两种标准,夯实种植规模。
做大良姜产业,必须有相当种植规模支撑。中国热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陈佳瑛结合当前良姜产业发展现状,建议整合现有闲置、撂荒等土地资源,扩大徐闻良姜种植面积,为产业发展蓄力。但她同时提醒,在加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首要做好徐闻良姜道地产区保护,不建议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在产业中游,要突破产品研发难关。目前市面上良姜产品供应较少,消费者对良姜了解不多,市场接受度不高,产区与销区两端对接有待进一步发力,亟需提升精细加工水平,研发适销对路的爆款产品。
此前,徐闻县借鉴徐闻菠萝“12221”市场体系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12221”体系在良姜产业中的应用,推动了销区市场与徐闻产区的精准对接,实现了广东丰硒良姜有限公司直接向“王守义十三香”品牌供货。
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市农业农村局谋划建设经营主体孵化区,推动龙头企业与省内外中药材(良姜)科研院所对接合作,鼓励、扶持和引导一批从事良姜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产销集团等组织,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赵俊仁表示,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天然保健品的青睐,未来良姜的药用价值会更加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可以开发具有独特风味保健功能饮品,借助湛江丰富的水果资源制作良姜调配产品、休闲零食等。她建议,要加强跨学科深度合作,研究解决相关科学技术难题。
构建完善产业大体系
当前,作为特色产业,徐闻良姜产业结构单一、产业体量有限。立足做精、做优良姜产业,姜峰进一步指出,要以“徐闻良姜”产业为牵引,构建“徐闻良姜”产业、“徐闻香辛料”产业、“徐闻味道”产业,形成相互依托、彼此促进的产业大体系。
“徐闻良姜”的产业体系以“徐闻良姜”为先锋,以“徐闻老黄姜”“徐闻鲜仔姜”为两翼,扩展“徐闻出好姜”的内涵,牢牢地把“徐闻姜产业”控制在湛江人手里。“徐闻味道”的产业体系则是以“徐闻良姜”为产业中心,以“徐闻红葱”“徐闻辣椒”“徐闻白瓜”为原料,打造香辛料产业、香辣食品产业及预制菜产业。
湛江做好“姜”这篇大文章具有很大空间。在徐闻良姜之外,廉江种植南姜,遂溪、吴川种植沙姜,可推动姜产业跨区域发展,形成产品互补。良姜、黄姜两个产品作为去腥提香材料,历来都是“出海产业”,远销中东、拉美及欧洲。姜峰建议,湛江将各种姜产业与预制菜产业结合,可以促进跨行业发展;根据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种植,可以实现跨区域产业联动,促进县域间平衡发展。
近日,徐闻良姜入选为首批“湛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充分发挥徐闻良姜品牌效应,徐闻县委书记罗红霞表示,将大力挖掘好徐闻良姜文化,推进地域文化融入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的广泛使用和认可力度,进一步打造“中国良姜之都”南药特色品牌。
广东丰硒良姜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亮舞介绍,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该公司不断挖掘徐闻良姜文化内涵,成功举办了首届徐闻良姜文化节,推动徐闻良姜传统医药入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建设徐闻良姜文化展览馆,预计今年10月建成。未来将继续探索发展“徐闻良姜+”新业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