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湘梅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当前,
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向湛江聚集、湛江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新质生产力呼唤“新质”人才,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人才工作为主抓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绘好人才“引育用留”蓝图,不断夯实赋能新质生产力和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
一、搭好引聚人才“大舞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推动力”。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新质”人才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近年来,湛江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标省委“1310”具体部署,围绕“三化”“三大”发展思路,聚焦制约科技自立自强的痛点难点发力,瞄准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金融科技、海洋牧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靶向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还要瞄准“需”处发力、紧扣“需”处供给,既要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专业化的人才,又要广泛延伸引才触角,同步大力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人才,切不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以价值创造、社会贡献为导向,坚持以岗择人、以事择人,以“张榜招贤”等引才模式吸引懂科技创新、懂市场等各路人才“揭榜挂帅”。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管好人才的“一老一小”,为人才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完善的社会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潜心发展。
二、构建拔尖人才“培育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支撑力”。人才培养,国之大计。产业科技创新所需人才数量庞大,不仅需要高质量精准引才,更要高质量自主培养人才。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做好人才培养培育工作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湛江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围绕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蓝色海洋经济等产业链,出台了系列政策,人才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湛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要充分发挥驻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探索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模式,搭建人才定制化培养基地,实现人才资源共建共享。打造深入融合人才示范区,依托重点产业园区,邀请知名专家、创新企业领袖搭建高层次人才俱乐部。尤其要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发挥领军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导师帮带”“结对帮带”等形式选派专家服务团、产业专家等分领域、分梯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三、塑造最优人才“生态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集合力”。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尽最大力气用好人才”。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产才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也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湛江被赋予“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与海南相向而行”的重大使命,正在全力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湛江要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充分发挥产业园人才集聚地作用,以“创新成果承接+技术创新突破+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实现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互进,方能产生“水深则鱼知聚,林茂则鸟有归”的效应。要积极探索更多涉及用人主体以及人才的授权松绑事项,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按照“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为人才“施展拳脚”搭建更自由更广阔的舞台。建立人才荣誉体系,创新开展专家人才、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人才干事创业的好故事,营造敬才爱才的社会氛围。要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项目、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引导和激励科技、医疗、教育等方面高层次人才深入企业、园区、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引导他们在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中释放效能。要为人才发展构建更有利于创业的宽容环境,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制度机制,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效能。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唯有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厚植“新质”人才成长的沃土,方能以高水平人才集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