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等5所重点高校学子走进湛江

走出去请进来 “湛”放青年人才力量

湛江日报 2024年07月26日 林艳芳 湛组轩

  高校学子走进湛江大产业、大项目。

  本报记者林艳芳 通讯员湛组轩

  盛夏暑假,湛江迎来了一批青年人才。

  32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所重点高校的学子,于7月15日起在湛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湛”放青春实习实践活动,分配在党政机关单位各个岗位。

  7月20日,在市委组织部和团市委的组织下,青年学子与5名选调生共同开展首次走访活动,实地调研“百千万工程”、现代化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等,一线感受湛江高质量发展的脉动。

  “湛”放青春实习实践活动是湛江深入推进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的具体举措之一,也是湛江走出省际深化校地人才合作所结出的新果实,进一步拓宽了湛江高层次青年人才的“朋友圈”。

  走进湛江 感受滨海城市发展活力

  是日,实践团队先后前往湛江城市规划展览馆、红树林科普基地、东海岛和广东北部湾农旅产业园等地调研,以青年视角探寻与感知湛江高质量发展路径。

  湛江“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独特城市格局给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路上,他们从自己的专业和独特视角分享着所见所闻所感,畅谈湛江初印象。

  “我眼中的湛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城市,是一片值得追梦和奋斗的热土。”北京大学李佳敏说。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沈超也有独特的见解:“来湛江一周时间,如果用一字概括我的感受,那便是‘鲜’。在我看来,湛江的‘鲜’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涵盖了食鲜、业鲜、景鲜。”

  漫步在金沙湾栈道上,学子们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点和保护意义,感叹红树林“万树成千岛”之美。学子们饱览湛江“一湾两岸”的独特风光,沿途眺望湛江港的系列码头、十里军港、湛江海湾大桥等景观。“湛江蓝”搭配“棉花糖”白云是湛江夏日的标配,学子们纷纷掏出手机,以“湛江蓝”为底色,以湛江海湾大桥为背景,与湛江来个合影。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学子们在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走访引种育苗池,倾听种苗专家介绍,领略湛江水产种苗发展的新气象。“湛江比想象中更让我惊喜。”清华大学张耀斌首次来湛,他和清华学子团队将以湛江“四绿一蓝”支柱产业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为湛江发展建言献策。

  在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和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学子们参观生产线和成果展示,了解硬核技术加智能生产为工业产业发展打开的新空间。“湛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令人瞩目,尤其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引领下,如巴斯夫、宝钢等,不断带动着地区经济的活力与创新。”学子们纷纷表示,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湛江经济发展的脉搏,以及这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的坚定步伐。

  在广东北部湾农旅产业园,学子们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并结合遂溪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乡村振兴等展开交流与互动。中国农业大学褚嘉辉表示,自己所学专业与遂溪县火龙果、红薯、甘蔗等产业适配度高,这次实习能发挥专业优势为湛江农业发展出一分力。

  搭建平台 深化校地人才合作结硕果

  清华、北大等高校学子为何扎堆来湛实习?

  “湛江在我校宣传人才政策和此次实践活动,我被其诚意感动,于是决定来探索一下这座从未造访的城市。”中山大学徐明锋说,湛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传统与发展并存,既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如火如荼发展的现代化。

  据悉,这次实习实践活动,缘起于湛江2023年以来持续开展的各种形式的高校宣讲推广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围绕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湛江大力实施“三库两清单”人才招录计划,以选调生招录工作为抓手,积极探索“走出去、请过来”引才模式,先后赴北京、上海两地,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共9所国内重点学府开展宣讲会活动,宣传湛江优势和人才政策,并与相关高校搭起建校地人才沟通合作平台,打开一个湛江与高校人才双向奔赴的窗口。

  团市委书记谭凌表示,团市委每年均组织青年人才开展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湛江本土高校或省内高校学子,今年首次组织省外重点高校的成批“青年才俊”在湛实习。

  “在湛江期间,我深切感受到湛江在引才、宣传、推广方面做了充足功夫,同时感受到湛江整体充满活力的工作大环境。”褚嘉辉说。

  采访中,学子们普遍认为,湛江对其吸引力在于诚意满满的人才政策。湛江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实施一系列有力的人才政策,推出了多项优惠措施,包括人才补贴、住房保障、创业支持等,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湛江与高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这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湛江将加强与高校的对接联系,总结经验,着力加强实习实践成果转化。同时,将依托实习实践项目,进一步完善校地交流合作机制,优化实践场景体验,策划常态化工作项目,探索变单项活动为持续项目,变节点性为常态化,不断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推动校地选调生培养合作走深走实。

  人才回归 湛籍学子回乡智报桑梓

  近年来,湛江把重点高校大学生实习实践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载体,围绕“百千万工程”、现代化产业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等方面,着力建设专业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培养机制健全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吸引集聚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来到湛江、留在湛江、建功湛江。

  在2024年选调生招录中,已成功录取12名博士、90名硕士机关企事业干部,越来越多优秀学子把湛江作为将来就业创业的首选之地、寻梦圆梦的理想之城。

  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的硕士林诗婷正是其中一名。乘着湛江人才政策东风,她通过2024年选调生招录成为一名选调生,现入职于湛江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

  “我是湛江本地人,但是8年在外求学,我对湛江的了解也和你们差不多,出门也全靠导航。”在实践活动中,林诗婷风趣地向学子们介绍了自己选择湛江的心路历程。毕业季时,她已接到不少发达城市抛来的橄榄枝,而恰在彼时湛江来学校开展宣讲活动,让她有了一次重新认识湛江的机会。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家乡的人才政策。”包括家人在内,许多人不理解林诗婷的决定,她却说,“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湛江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值得我们双向奔赴。不用仰视北上广深的发展,我认为湛江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特色和优势。”

  施己所长,智报桑梓。此次高校引才政策对于湛籍学子显现出特殊的吸引力。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符明朗也是湛江人,今年他得知自己的家乡与学校合作育才,便兴致满满地报了名,并经过面试竞争考核后,如愿参加了此次实践活动。

  海风迎面吹拂,湛江“一湾两岸”景致尽收眼底,符明朗感慨万分:“这次我重新认识了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她不再是我印象中的平平无奇,而展现出了独特的潜力与优势。”他告诉记者,学有所成后将优先选择回湛发展,见证家乡的“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