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当前版: A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从故乡出发

——读张同道《文学的故乡访谈录》
张松枝
  近日,《文学的故乡访谈录》一书和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文学的故乡》纪录片同时来袭,给这个夏末送来了一道回归故乡看出发的风景。

  《文学的故乡访谈录》,黑白配的书封,广袤的原野无限远去,近前却是一个插着一支硕大麦穗的墨水瓶,这支麦穗顶天立地,即象征土地的丰润,又代表乡野的丰满,更代表作家们来自土地的本真。乡情故土是作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们的作品就像那一粒粒饱满的麦子,蘸尽岁月的流光是在风雨中成长出的收获。

  本书主编张同道更是匠心独运,他把文学的闪光点用文字、用影像记录了下来,他说不愿让当下的作家印象像鲁迅时代那样留下空白,留下遗憾。在制作《文学的故乡访谈录》的那些日子里,张同道一行与作家们同道而行,用心用意用爱扑捉作家们不可复制的瞬间精彩。

  毕飞宇小时候像候鸟一样,是在跟着父亲工作不断调动迁徙中度过的,他对于故乡的概念是,只要是他生活过和书写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他的出生地是江苏兴华,苏北水乡赋予了他满身的灵性,他从这里出发,为小说而生。他把作家队伍看成是弥漫在空中的风,文学的幼苗就像蒲公英种子,风要把种子吹起来,吹得高高飘扬,让它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生根发芽,开出鲜艳的花朵。

  迟子建生长在中国最北端的北极村,她也像北国的冰雪一样聪明透亮,大兴安岭的皑皑白雪和白桦林的钻直洒脱,让迟子建能够一下子穿越回童年。她童真未泯的可爱洋洒在对父母的依恋和对故乡的热爱。她说她的生命和文学的根就是冰雪根芽,这个根芽是美丽的,是青春的。她像一只晶莹的精灵,从故乡的河岸上走出,从故乡的林海里走出,从故乡的冰雪中走出,去丈量她笔端的世界之旅。

  阿来的故乡是阿坝嘉绒藏区,他的故乡是半农半牧地区,小时候很贫穷。阿来是在修水电站的工地上前去参加高考的,他报考的都是很远的学校,他想远远地离开家乡,结果却考取了当地的师范学校。故乡的穷是他心中的一个痛,他曾经很不爱他的故乡,甚至有恨的成分。在看记录片的时候,阿来回到故乡坐在母亲身旁,母亲流着泪依在他的肩上,他潮湿的眼睛里装满了苦涩。现在他喜欢在山区拍植物,他要做一个植物猎人。

  刘震云出生于河南延津县,他把家乡的村子看成是世界的缩影,他把姥姥都看做是哲学家,姥姥生活中很普通的话,他都能从中领略出深层的哲理。他在家乡参军后走入艺校,开始小说创作,他用悲凉的幽默书写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贾平凹出生在秦岭深处的棣花镇,那里山清水秀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但是,因为父亲的问题他总是被排斥,所以他总想离开家乡。后来总算走出了这块让他有些怨恨的地方,到西安上了大学。他的写作之路是在不断的退稿中坚持下来的,最终得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成功。

  莫言出生在山东高密县平安庄,他的旧居是土坯房,小时候每逢过年都要在炕周围的墙上糊上报纸,他说那是他最初的阅读。他的故乡夏天是青纱帐,秋天是红高粱,冬天是漫漫雪野,这些都为他作品添上了浓重的色彩。他通过参军走出了故乡,在部队读了大量的书,也开始了写作,最终成为世界级作家。

  作家们故乡的原始风貌,足以让无数文学从这里出发,感染自己,感染读者,感染世界需要文学的每一个角落。

上一篇    下一篇
   第1版:导读
   第2版:新闻+时政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新闻+本地
   第A03版:新闻+ 本地
   第A04版:新闻+教育
   第A05版:新闻+ 房产
   第A06版:阅读+融合
   第A07版:阅读+ 区域
   第A08版:阅读+书香
   第A09版:新闻+ 时事
   第A10版:新闻+时事
云淡风轻是内心最美的风景
文学从故乡出发
抄书之“趣”
依偎在花木上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