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      
当前版: A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烈士林飞雄

杨雅丽 谭总 蔡国屏
徐闻县前山飞雄小学,运动场旁屹立着林飞雄烈士铜像。本报记者 张锋锋 摄

  本报记者 杨雅丽 特约通讯员 谭总 通讯员 蔡国屏

  一个名字,承载一份记忆;一份记忆,映照一段历史。近日,记者根据烈士“林飞雄”的名字,在徐闻大地,寻找英雄的足迹,先后走进墩尾村的徐闻县党性教育基地、下洋地塘村的林飞雄故居、前山飞雄小学……聆听英雄事迹,再现烈士林飞雄那一幕幕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场景。

  播撒革命种子 激发抗日救亡热情

  林飞雄,原名林成道,字飞雄,又名林惠群,1919年10月出生于徐闻县下洋镇地塘村一个稍为富裕的家庭。卢沟桥事变后,林飞雄参加邓麟彰、唐才猷组织的抗日宣传队,到雷州城、乌石圩、遂溪、徐闻县城等地宣传抗日,还说服父亲卖掉一庄田得款300大洋,与进步同学陈醒亚等合资在雷城创办雷州图书杂志社,销售进步书刊,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1938年秋,林飞雄加入“青年抗敌同志会”,随后又被派到洋青乡泮塘村以教书为掩护,开展抗日教亡工作,办抗日夜校,组织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农民自卫队、国技馆、狮子班等,当时的泮塘村成为遂溪县抗日救亡运动最活跃的村庄。由邓麟彰介绍,1939年,林飞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遂溪青抗会期间,林飞雄经常到广州湾(现湛江市)探望在校就读的谭国强等乡友,介绍他们阅读《论持久战》等名著,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同年冬,林飞雄受中共遂溪中心县委派遣,回徐闻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重建党组织。林飞雄以教书为掩护,以下洋中心小学为阵地,采取讲故事、教唱抗日歌曲、出墙报、演话剧等形式,广泛开展抗日宣传。为了争取宣传抗日救亡的合法地位,林飞雄广泛发动师生、家长及社会青年,与反动校长莫克勤展开了“抗日无罪”“抗日有理”的说理斗争,将反动校长莫克勤驱逐出校。这使下洋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蓬勃壮大,并不断向前山、龙塘、和安、锦罗等乡镇扩伸。

  采访当天,记者走进下洋墩尾村的徐闻县党性教育基地,跟随讲解人黄执向参观了墩尾革命纪念馆等。在抗日救亡活动纪念室,记者看到讲台上的老师和坐在椅子上的学生的蜡像十分逼真,“你们看,这是我们用蜡像模拟林飞雄在教室教学生唱《大刀进行曲》的画面,这是林飞雄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场景再现,他多才多艺,不仅办抗日夜校,还教唱抗日雷歌。”据黄执向讲解,为扩大宣传影响,林飞雄与进步师生们一起上街游行,抵制和销毁日货,并公演抗日话剧,播撒革命种子,激发抗日救亡热情。下洋地区早期抗日救亡运动的掀起,标志着徐闻抗日救亡运动进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阶段,为徐闻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协助隐蔽转移 发展新党员壮大队伍

  1940年4月,上级党组织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决定采取政治上坚持斗争,组织上隐蔽转移,以保存、发展革命力量的斗争方针。为妥善安置外地来徐闻隐蔽的共产党员及进步青年,1940年,林飞雄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奔波于广州湾、遂溪、海康、徐闻之间,负责沟通雷州地区的人际关系,利用上层社会人士,做好安置工作。据了解,林飞雄先后安置了外地来徐的共产党员谢然、何达超、陈少莲、陈兆荣、支秋玲等到下洋中心小学、后村小学、地塘小学任教,开展革命活动。在这批外地来徐的党员和林飞雄的努力下,经中共南路特委批准,于1942年,中共徐闻县特别支部在后村小学成立,至此,徐闻党组织重建起来,并着手发展新党员。

  1942年6月,林飞雄受中共雷州中心县委派遣,返回徐闻,打入国民党徐闻县政府教育科当科员。他利用科员身份广泛联系各阶层人士及各校校董、校长等,顺利地安置从遂溪等地来徐闻隐蔽的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他积极协助中共徐闻县特派员庄梅寿工作,联络外来徐闻的共产党员及检查他们的工作,教育考察党员对象等。

  1943年2月,林飞雄根据斗争需要,出任徐闻前山中心小学校长。就任后,他把教导主任及教员全部换上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把常识课改为政治课,体育课改为军事知识教育课,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宣传抗日为中心的各种活动,还在学校秘密开展建党工作。1943年下半年,他和王贯三、陈少莲在前山中心小学秘密成立了党支部,还吸收青年学生杨奕生参加中国共产党。随着前山一带抗日教亡运动日益高涨,引起国民党徐闻当局的恐慌。1944年6月,林飞雄撤离学校,前山地区的工作交由共产党员杨奕生负责。

  当天,记者一行还走进徐闻县前山飞雄小学,运动场旁屹立着林飞雄烈士铜像,“同学们,我们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要以林飞雄英雄为榜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在学校当个好学生,在家里当个好孩子,回到社会当个好公民。”该校老师张典开正在铜像前给学生们讲烈士林飞雄的故事。

  据该校校长符文介绍,“林飞雄烈士铜像”是2004年建的,为纪念抗日先锋林飞雄同志,2002年经徐闻县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前山飞雄小学”,还对前山革命发源地进行重修,立碑刻文,并挂横匾“革命摇篮”以示纪念。该校被定为徐闻县第一批德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党员、学生来到这里瞻仰悼念。

  变卖家中良田 支持下洋武装起义

  在下洋地塘村村头的一棵大树旁竖立一块石碑,碑上面刻着:1938年,中共徐闻县下洋支部成立后,在林飞雄的领导下,于1945年2月14日在此揭竿而起······这块石碑虽历经沧桑,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还隐藏着一段峥嵘岁月。据悉,1944年10月,中共南路特委指挥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南下海、徐,配合各地起义,以建立海、徐抗日游击根据地。徐闻党组织领导人陈醒吾和林飞雄根据中共南路特委的指示,积极筹备武装起义的各项工作。

  为筹集枪支弹药,林飞雄说服父亲,卖掉20多亩田,获得钱款用来购买枪支弹药为扩充武装人员,林飞雄以边坡、地塘、下港3条村的抗日游击小组为基础,加强训练,待机组建3个游击小队,还动员家人磨谷舂米几千斤,准备大猪两头,同时布置坎下村郑成均发动群众磨谷春米几千斤,并将坎下农场储粮留做起义军用粮。

  1945年2月,林飞雄带领共产党员、游击小组成员李友和李成炳到海康县东海仔接应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一支队第一大队。2月12日晚,该大队300余人抵达下洋地塘村。2月13日晚,林飞雄、谭国强、张宗彩等带领下洋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在第一大队配合下,分三路逮捕并镇压了后禄村国民党军队连长张声,下洋镇前任镇长张达德,湾仔村在任下洋镇镇长林栋,下港村国民党徐闻县政府民政科长陈杰民等,继而捣毁下洋镇公所,缴获步枪10余支。

  2月20日,起义武装和第一大队集结在边坡村,准备建立徐闻抗日游击队。上午10时许,国民党徐闻县长陈桐纠集海康、徐闻反动武装700多人包围边坡村。因寡不敌众,武装起义队伍和第一大队被迫撤离徐闻。林飞雄与大队失去联系。第二天,他同方野、张典桥等撤离徐闻。

  率领队伍御敌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下洋武装起义失败后,林飞雄受上级安排,到遂溪南区工作。他积极发动群众,加紧扩充武装队伍,建立区武装中队。1947年4月,他派遣驳壳队10多人歼灭了通明港盐警队,缴获枪支弹药一批。同月,中共遂溪中心县委成立,同时成立遂溪县人民政府,林飞雄被委任为南区区长。在工作中,林飞雄组织农会,开展退租退押、减租减息及反“三征”运动,发动群众,建立各乡、村的党组织。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声势下,国民党在沈塘、通明、客路等地的乡保政权和反动武装被分化、瓦解。

  当得知国民党调遣正规军3个团2000多人对南区的吴村、平冲、卜格一带进行铁桶式包围,企图推毁遂南区革命根据地时,林飞雄精心运筹,布置区中队和村队,发动人民群众,配合南路主力部队,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1947年9月29日,林飞雄又带领区中队,配合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新编第十二团,乘敌人过中秋节之机,里应外合攻打遂、海交界处的卜扎寺之敌中队,俘虏敌中队长以下40多人,缴获轻机1挺,长短枪60多支。

  在林飞雄的领导下,遂南区革命武装迅速发展壮大,建立了交通、情报网和地雷厂、医务所等,遂南区革命根据地更加巩固。1948年5月,林飞雄赴东海岛西山村参加会议。同月11日上午,时任中共雷州工委副书记的沈斌派交通船护送林飞雄返回遂南区。下午4时许,交通船途经九曲湾(即调琴港)时,与国民党海康县自卫大队运粮船遭遇,敌军喝令停船检查。

  交通船转头向岸边疾驶,当林飞雄等离岸不远时下水向岸边奔涉时,敌军用机枪猛烈扫射,林飞雄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9岁。

  采访中,地塘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安锦向记者介绍,“林飞雄是一名勇士,他在遂南区3年多的斗争中,虽身患严重肺病,经常咳血,体质瘦弱,左眼失明。可是,他仍坚持忘我地工作,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他是我们的英雄,誓死捍卫党和国家利益,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第1版:导读
   第2版:新闻+时政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新闻+本地
   第A03版:新闻+ 本地
   第A04版:新闻+本地
   第A05版:新闻+ 本地
   第A06版:阅读+百花
   第A07版:阅读+ 书香
   第A08版:新闻+教育
   第A09版:阅读+ 旅游
   第A10版:新闻+时事
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烈士林飞雄
带案下访为群众 积极作为办实事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整治提升营商环境
筹建林飞雄故居 努力扮靓英雄故乡
培育向日葵献礼建党百年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故事会在许家寮村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