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过了一周。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市面上的体育类培训班备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尤其引人关注的是,游泳培训班招生火爆。(据7月18日《湛江晚报》)
游泳既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又是一种生存技能,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不应缺位。一方面,游泳可以让学生练就强健的体魄,磨练坚毅的意志;另一方面,熟练掌握游泳技能,无疑为生命的保障多设置了一条保险带,也可大大减少和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
“人人学游泳”显然是好事一桩,首要的是打消家长的顾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多少东西能抵挡住“喜欢”二字的。让学生学会游泳,既不能强制性赶“旱鸭子”上架,也不可走急功近利的老路,而要通过示范引领、正确引导,让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游泳活动的意义和好处,积极创设条件,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游泳运动中享受体育的快乐,培养一个终身受益的兴趣爱好,这也正是回归体育本质和教育本义所在。
“人人学游泳”并不缺社会共识,但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障碍,至少有几重问题值得重视:一者,如何学得更放心?除了要择优授牌公示一批社会化游泳场馆外,还应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进一步完善游泳课程培训机制。二者,如何游得更安心?游泳是一项高危险性项目,在规范培训课程的同时,更要运用技防监控、智能网络等手段加强对场馆的实时监管和科学监测,同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真正将游泳潜在的危险降到“零”。
当然,学会游泳只是第一步,学会以后去哪里游泳同样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这就有赖于加快构建完善的“亲水体系”。一方面,可结合小区配套设施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等,通过政府主导、社会主力、市场主体的模式,加快建设一批收费低廉的游泳场馆,尤其要鼓励和引导开发商多建小区游泳池;另一方面,对现有游泳场馆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可通过政府财政补贴、体彩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途径降低“门槛”,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走得进、留得住、玩得尽兴。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举办游泳比赛、急救知识培训等途径,让学生巩固培训成果、提升游泳技能,从而在人生搏击中练就各种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