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东坡的“雪泥鸿爪”

湛江日报 2024年11月26日 苏展

  应海南省旅文厅邀请,作为苏东坡的后代,我参加了“好享海南,诗和远方,寻美之旅”活动。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寻美之旅,更是一次寻根之旅。

  飞机抵达海口时,正好是晚餐时间。工作人员直接把我带去一家露天餐厅。餐桌上用玻璃水壶泡了一壶茶,里面舒展着几枚大大的绿叶。朋友告诉我,这叫鹧鸪茶,能清热解毒,有保健功能。

  我喝了一口,清凉甘润,心里不禁一动:这茶,会不会就是900年前东坡先生发现的呢?——东坡入岛前,海南还是蛮荒之地。人们患病时依赖术士,唯一的治疗方式就是杀牛祭神。东坡到来后,亲自到乡野采药为百姓治病,并考订药的种类,撰写医学笔记。

  朋友让我点菜,我说:“有烧蚝和芋头汤吗?”读《东坡传》得知,东坡刚到海南时,生活异常艰苦,当地百姓的主食是芋头,副食是海鲜。美食家东坡先生便试着将蚝肉放入浆水、酒中炖煮,又拿个儿大的蚝肉在火上烤熟,这就把蚝吃出了新的境界。而芋头粥,则是其次子苏过的发明。因东坡有文“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所以又叫玉糁羹。

  店主问:“苏氏做法吗?我们这还有东坡鸡、东坡肉、东坡肘子等东坡系列菜呢!”

  我笑了。看样子他也是个超级苏粉。

  菜端上来时,我发现烧蚝肉质醇厚,汤汁鲜美,果然如东坡所言,“食之甚美,未始有也”;芋头粥则软糯绵口,素淡真味,“香似龙涎”,比“南海金齑脍”还要好吃。

  走出餐厅,我买了个椰子。从中切开,取汁喝完后,我把椰壳扣在头顶当帽子,学当年的东坡“更著短檐高屋帽”——据说这款帽子曾流行宋朝,被人争相仿效,可见东坡先生的人格魅力。

  第二天,拍摄小组到达海南省博物馆。博物馆游人如织,里面有石器、陶瓷、金属、书画和虚拟五大展馆,展品精彩纷呈。然而,最吸引我的,却是15号展厅的一组雕塑。

  雕塑由五个人物组成。两个人站着,两个坐着,全都一副恭敬有加的样子。东坡则布袍长衫,手执线书,面容慈祥,大约正在教他们读书,或劝他们重视农耕,告诉他们“春无遗勤,秋有厚冀”,“咨尔汉黎,均是一民”的道理。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便来到海口市琼山区的五公祠。

  东坡前往儋州任职时曾经过此地,见当地百姓饮用水质量极差,便“指凿”两井,一口“洗心泉”,一口“浮粟泉”。“洗心”,大约有劝诫世人洁净心灵之意,可惜这口井现已湮没尘世。而浮粟泉,则因水面冒泡似粟得名。东坡仙逝后,琼州士子在双泉旁筑起苏公祠以表纪念,后人又在苏公祠的基础上修建了五公祠这座建筑群。

  苏公祠中有一尊东坡石像,身躯伟岸,长须飘飘。目光炯炯,仿佛在注视着人间,欲把自视清高的理想主义置换成温暖的人间情怀。

  塑像后神龛内供奉着三个人的牌位:苏轼、苏过和师从东坡,成为海南第一位举人的姜唐佐。牌位边有对联“道德文章千秋颂,才华气节百世尊”,横批“高山仰止”,足见后人对东坡的评价之高。

  厅堂四周白墙上是一幅幅巨大的壁画,画中再现东坡和黎汉人民一起生活的场景,还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本海南民,寄生巴蜀洲”的诗句。东坡对海南人民的热爱可见一斑。

  浮粟泉如今已变作三井相连,最上的是泉眼,中间是过滤池,下面才是取水口。泉眼近旁,清乾隆间琼州郡守叶汝兰所题匾额“浮粟泉”犹存,两旁有篆书对联“粟飞藻思;云散清钤”。如今,泉水依然不溢不竭。里面汩汩流出的已不仅是水,更是典雅淳厚的中国文化。

  参观完苏公祠,我们马不停蹄地去到儋州东坡书院。

  听说有东坡后人前来寻根,当地百姓表演了儋州调声以示欢迎。《迎客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舞蹈动作简洁有力,富有动感。“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牵手其中,我仿佛看见东坡穿着黎服,与儋州百姓载歌载舞的情景。

  从东坡书院大门进去,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载酒亭。亭额上刻有“鱼鸟亲人”字样的牌匾。——连“鱼鸟”都视为亲人,可见东坡如何爱民如子。亭的右上方是一幅关于“春梦婆”的木刻。传说苏东坡有一天偶遇给丈夫送饭的黎家老妇人,见其形容不加修饰,便吟道:“头发蓬松口乌乌,天天送饭予田夫。”老妇人立即接道:“是非皆因多开口,记得君王贬你乎。”苏东坡笑了,又问:“世事如何?”老妇答:“世事如一场春梦耳。”东坡此后就称她为“春梦婆”。这个故事流传至今,足见东坡的平易率性。

  走过“载酒亭”,便是“载酒堂”。这是东坡居住生活、讲学授书、喝酒会友的地方。当时只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后经几朝人的扩建,才成现在这个样子。儋州的学者相继在此设帐讲学,使之成为历代海南最高学府,并产生了第一个进士。

  大殿上有一块木匾,题名为“鸿雪因缘”。这个词源于东坡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可见在这里,东坡已将他的“爪痕”深深烙在人们心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自己也认为,儋州是成就他奇绝人生的重要地方。

  殿内有一组塑像,东坡在讲学授课,当地文人黎子云和苏过恭敬地站在一旁聆听。先生既有文人之雅,志士之慧,又有平民之朴,拜谒者无不被他这种浑然一体的气质所打动。

  书院两侧还建有东西院。西园立着一尊东坡铜像。铜像头戴斗笠,身穿长袍,右手持着一卷书,左手提着长袍,走在乡间小路上。明代画家唐寅的《坡仙笠屐图》表现的就是这种形象,在海南多处可见。铜像栩栩如生,其泰然神情隐约可见。——“竹杖芒鞋轻胜马”,在宋代的风雨飘摇中,东坡始终以豁达乐观的心态,一边“吟啸”,一边“徐行”。

  东园有一口井,叫“钦帅泉”。一说是为了纪念东坡曾任过兵部尚书而得名,还有种说法是,“帅”是“师”的笔误,“钦”是景仰之意。当地人也称此泉为“酒井”。相传州城一老妇孤苦无依,梦见东坡告诉他 “钦帅泉”井水可当酒卖。老妇醒来赶去舀尝,闻到酒香,就挑去卖。邻居夸她命运好,老妇却说:“井水当酒卖,好是好,就是没有糟喂猪。”从此,井水不再有酒味。邻居以打油诗讽刺老妇:“天高不为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还嫌酒无糟。”

  传说不是真的,却表现了人们的怀念苏东坡之情。为了纪念东坡,海南人民将所有与之有关的地方都命了名:东坡村、东坡田、东坡塘、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公园、东坡坐石……东坡没去过三亚,可千古风情景区还修建了一条东坡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