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开栏语
2025年湛江两会即将拉开帷幕。一年来,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履职答卷,彰显了新时代代表委员的使命担当。本报今起开设“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栏目,聚焦他们深入群众、倾听民意的身影,展现其积极建言献策、共谋发展的风采。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文秋华
见习记者黄芷倩 通讯员谢婷婷
幼有所托、幼有所育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生育政策调整,托幼服务供需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学前教育主要服务于3—6岁儿童,0—3岁托育板块较薄弱,“带娃难”困扰着许多父母。如何缓解托育焦虑,让婴幼儿家庭“有得托、托得起、托得好”?今年两会,湛江市人大代表、广东盈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丹婵聚焦民生小切口,重点关注如何推动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解决育龄家庭“后顾之忧”。
聚焦民生“小切口”,做好服务“大文章”
过去一年,陈丹婵深入基层走访、考察、座谈,听取群众呼声和职能部门建议,做足“功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把调研与思考转化成建议,带着“干货”来参会。
“作为人大代表,为民生尽力,义不容辞。”在基层走访中,陈丹婵了解到,不少职场女性深受“带娃难”的困扰:选择工作,孩子无人照顾;辞去工作,则意味着将自己推向被社会边缘化的境地。回归家庭,还是发展事业?成了职场女性不得不面对的一道“坎”。
作为职场女性,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陈丹婵对她们的苦恼感同身受。
群众心上事,代表上心事。为提出高质量建议,陈丹婵与多家托育机构负责人和从业人员进行了充分交流,调查行业发展现状,全面了解托育服务的供需矛盾。后来,她又与卫健、妇联等职能部门开展了书面调研、线上交流和电话访谈,举行多次专题座谈会,形成了相关建议,为推进普惠托育服务、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让“小托育”托举民生“大幸福”
0—3岁的婴幼儿谁来带?怎么带?陈丹婵发现,在全面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婴幼儿照护难、生育养育经济负担重、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等因素,已严重制约育龄家庭的生育意愿。
陈丹婵认为,托育服务属于民生工程,0—3岁婴幼儿养育责任必须由家庭化走向社会化和多元化,但是,目前我市存在着托育服务机构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收费较贵、监管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与家庭生育意愿。民生无小事,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人口高质量发展。
结合婴幼儿和育龄家庭的特点,陈丹婵准备向大会提出积极推动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希望通过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托育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大对托育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加强对托育服务机构的监管等措施,全力推动托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让“小托育”托举民生“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