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      
当前版: 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月为媒,托举生命和情感的美好

——读王晓波文集《银色的月光下》
郭园

  王晓波的《银色的月光下》是一本文学作品和评论作品兼有的文学合集,主要内容涉及诗歌、散文、评论等三个体裁方面的作品,这些作品又被分为五个专辑。不论是“岁月游虹”“凭栏问月”“月伴灯影”还是“翘首盈月”“月半小夜曲”又或是“一生明月今宵多”,这里面都有一个“月”字,不论这个“月”在某一平面维度上的意思是否一样,但总归是达成了字面意思的一致,并暗含着作者的某种寄托。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出作者对“月”的情有独钟。不论诗歌、散文还是评论,都是银色月光之下的思索和探求,都是月光串联着的生活和生命,从某种时空象限上来看,月亮是生命的见证者,也是亘古星空、漫长河流的亲历者和捕获者。综观这些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作品,不难发现,作者写什么都是在写生活,写时光岁月里的生命,也写那些世界的欢喜悲戚、辛酸苦辣,写那些生命的温暖和甜蜜,生活的美妙欢欣,也从真善美中打捞着人世间的爱和真心。

  三辑诗歌,两辑散文,一辑评论,总体来看,诗人出身的王晓波或许更习惯于诗歌这种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此外,他的诸多评论也与诗词有关,散文的书写既注重联系现实,又兼有诗性的气质。因而,这三类作品既是并置而行的,也是以诗歌为主体,以散文和评论为两翼所构建出的个体浪漫现实主义的浮雕。从他的这些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作者对故土家园、祖辈乡亲的回望,也能看到他对时代发展、社会生活的关注,还有那些关乎民族历史、文化脉络的记录和刻画,以及一个诗人对诗歌创作,诗歌评论的独特思考。这些是王晓波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知,自我内心情感的发散和聚拢,也是个体生命延展和伸长的观照触角,并借此走向了更加广大深远的生命层次,获得了身心的成长和精神的洗礼。王晓波以诗歌、散文和评论记录着生活,解读着文学和世界,托举起了生活和生命的美好,推动着情感的生成和播撒。

  例如他的《月的乡愁》,就是借着月亮的温婉柔情诉说自我内心的惆怅和思念,诗人在诗歌中这样写道:“年年月到中秋/年年望月/年年把栏杆拍遍/秋的露珠湿了发鬓/湿了乡愁/思乡的心不肯停歇/年年欲说还休//年年月到中秋/年年思乡/年年都有不同的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读着唐诗念着宋词/年年望月/月的中国/年年总有月的乡愁”。这是诗人心中思亲思乡之情的积郁浓烈,情之切切,意之凿凿,月是故乡明,饭是家里香,诗人也在传统节日的回环往复中诉说着对亲人的惦记和怀念,感慨着时光的流逝。在唐诗宋词的吟诵中,他想到古人的乡愁,更想到自身的乡愁,看看身处异乡的自己,却也倍加思念故土的父母亲人。王晓波以月为载体,说是月的乡愁,实际上那温柔的月光里缀满了人的情感,或许是思念太重,因而将月亮压得弯了又弯;或许因为思念太多,故而也将月亮撑得圆了又圆。

  他的散文《一个民族的永恒纪念》,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说起,分别讲述了端午习俗,节日的来源,以及从中挖掘出的背后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政治意识和文化传承。通过对屈原经历和遭际的细数、回望,作者也带领读者一起感悟着屈原的家国情怀,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洁傲岸的人格品质。在文章的最后他说:“我想: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屈原!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会永远牢记‘端午节’的意义!”这是作者对厚重历史文化的信念,也是他对中华儿女满怀着的信心。永远铭记,永远怀有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初心,那是文化之根,更是家与国蓬勃发展的灵魂,也是他于岁月烟尘之中对遥远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尊崇。

  文艺评论《吹掉泡沫 还诗歌以亮丽》立足诗歌本质,立足现实境况和当下的诗歌土壤,将诗歌从那些虚化的泡沫中打捞了出来。他认为即使是新诗,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写作范式和写作模板,中国人的诗歌还需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能量,浪漫的想象和对现实生活的观照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王晓波的诗歌主张,也是其面对诗歌创作的态度。无论任何时代,诗歌都因其短小精悍,语言瑰丽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和独特的时代需求,时代价值,正如作者所言:“诗歌应立足社会,以时代为背景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任何好的文艺作品都是植根于时代。”其他题材也是一样,唯有吹掉虚浮的表层泡沫,才能够显现出文学体式的本原和本色,展现出文学艺术强大的感染力。

  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评论,在王晓波笔下,都显得那么活泼有力、楚楚动人、蓬勃茂盛,诗歌的纯与真,散文的散漫与松弛,文艺评论的严谨和规整,这些都成为作者辨识人间的眼睛,感知生活和世界的触角,拥抱生命的全新方式。无疑,王晓波的那些想法、思维和意念都被他写入这些作品当中,成为其含情达意的载体,表露心绪的媒介,感怀人生、慨叹时光的方式,也是他抵达人生新境界的桥梁。这些事与物,情与景参与构建着他的生活,成为萦绕在他周身的银色月光,为他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
   第1版:要闻
   第2版:新闻+ 本地
   第3版:新闻+ 本地
   第4版:新闻+ 时事
   第5版:新闻+ 关爱
   第6版:阅读+ 文化
   第7版:阅读+ 健康
   第8版:新闻+ 视点
痴戏的人
以光影为笔 书写文旅传奇
以月为媒,托举生命和情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