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向更为广阔的海洋认知

湛江日报 2023年05月15日 佘正斌

《海的故事》主编:彭桐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苍茫大海,浩瀚无边。海洋作为诗歌叙事主体,具有隐秘性和不可知性。自从有了诗歌以来,诗人们就不断把诗意的触角伸向海洋这片广阔的诗意空间。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对海洋的书写,无论是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营造,还是精神思想的构建,以及对烘托思想主题的艺术拿捏,都匠心独到,为新诗书写海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艺术基础,但海洋的隐秘性和不可知性,又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诸多的可能性。

  诗人彭桐主编的《海的故事》,就让我们从“诸多的可能性”中认识一些“可能”。海洋占全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陆地面积仅占百分三十。中国有过数百年禁海的历史,陆本主义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大海的认知。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海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们对海洋有了全新的认识,诗人们才把诗意的触角更多地伸向海洋,《海的故事》就是一些诗人对海的认识的集中体现。

  《海的故事》在编排上是有讲究的。第一辑“神州激浪”主要收集岛外著名诗人的诗作。第二辑“海岛浪花”主要收集岛内诗人的诗作。这两辑诗作的共同点,就是突出生命体验的能动认知。他们不回避大海淫威之下的生死苦难,乃至残忍丑恶现象的呈现,通过暗示、映射、通感等较为复杂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大海鲜为人知的一面,使人们对海的认识又更深入了一层。

  我以为,岛外诗人写海,是自觉实践海的内在精神。他们写海以及与海有关联的事物,从人间的海写到思想的海,从南海写到太平洋,赋予海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给海以更为广阔的意象、反思与挣扎。

  王小妮以批判的手法写出了海的隐忍与悲凉。夜晚的海给人以哀伤与绝望:“悲剧不肯谢幕/坏事情从来就是一架永动机/我该怎样忘记过去/熬过独自留在海边的深夜”(《晚上的海被我看见》)。黄亚洲的诗(《海南,日月湾》)哲思意识很强,把人生比喻成太平洋:“用滑板压住波浪/用身体压住滑板/让人生起伏”,“这时候,人生就成了太平洋”。李少君的诗(《我是有大海的人》)意境开阔,在拓展经验疆域的同时,将诗意楔入生命涌动的潮汐之中,给人另一种视野和情怀:“我是有大海的人/我的激情,是一阵自由的海上雄风/浩浩荡荡掠过这一个世界……”

  岛内诗人有一种家国情怀,写海多从家和国两个层面介入。对于海的认知,他们以在场的身份,更加深入和抵近。将海隐喻成家园的心灵慰藉,强调的是精神的家园、梦的港湾和情感的寄托。他们对海作出的种种象征和暗示,彰显一种精神光照和内在体验,寄情于更为勃发的生命向度。

  远岸的诗《无岸的远航》维系着“生命真实”和“情感真挚”,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流淌着一种诗意纯粹,有着绘画的肌理和层次,思维跳跃清晰可辨,语言清新内敛,所呈现的诗意图景注重物象和意象融合,隐情于物,又不拘泥于物;雁西的诗《致大海》富于海以诗性、神性与人性,并使之融为一体,完美对接,展现一幅幅空灵、无与伦比的心灵图景,语言朴实自然,感性与理性并重,灵光闪现,诗意自然呈现。

  符力的诗《南海阅读者》在于它的现代性,直接指向当下经验,观海如读书,深具空间体验与时间意识;陈波来写海《另一处海》深刻而内敛,不是直接切入,而是赋予海以更多的意象。他的海“与一生齐平”,在身体里动荡,最大限度地压抑着喘息的鱼群,呈现海与人生之间的必然联系,语言彰显诗意张力。

  总之,《海的故事》是值得读者细细品读的一本关于海洋的诗歌选本。它不仅为我们认识海提供了一种途径,也让我们在诗心的跳动中,感受到海的博大精深与奥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