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郁孤台感怀

湛江日报 2023年10月02日 钟多就

晌午阳光照耀下的郁孤台。

  ■ 文/图 钟多就 (霞山)

  郁孤台,咋一看名字,以为这一建筑的由来会是满满的伤感,其实并不然。据记载,它是因为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

  郁孤台修建于何时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据相关记载,它在唐代就已负盛名,距今最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还是宋代虔州八景之一、清代赣州八景“三台鼎峙”中的一台。

  当我们来到这早在两宋时期便已繁华荣盛的古城赣州,最先踏访的古迹便是这郁孤台。

  跟着手机导航,我们沿着章贡路走到建国路口,由远而近直入眼帘的一座高大的牌楼“四贤坊”——这是赣州“江南宋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入口之一,牌楼侧前方矗立的是周敦颐塑像。我们没有进入历史文化街,从牌楼前左拐继续朝前走,不多时便看到了“郁孤台”的登山入口。

  郁孤台座落在赣州城内西北隅的贺兰山上,是赣州城内地势最高的游览点。此时已接近晌午,石阶两边坡面的绿树在阳光下绿得有些晃眼,却也没有庇荫到眼前的石阶。我们拾阶而上,不多时便到了一个塑像平台。这里矗立着的塑像人物是辛弃疾——诗人气质、将帅风采的辛弃疾,昂首蹙额,身披风衣,长须在风中微微飘动,宽大的手掌紧握着剑柄,剑的一截已悄然出鞘……

  尽管郁孤台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肃宗时期已有记载,但真正使它名扬四海的,却是南宋的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细读着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我想辛弃疾在赣州就任期间,登郁孤台时所见的“郁孤”,应该更多的是那种直观的伤感。在这“郁然孤峙”之处,眼前赣水苍茫,三江合流滚滚向前,那一番收复北方与家乡失地的抱负,此不更能触景生情?

  以观山观水寄托其深深的忧时忧国之思,辛弃疾这“郁孤”的伤感,正触勾着志士的壮志未酬情伤,而这些词也使郁孤台名闻遐迩。南宋末年咸淳年间,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也曾登台北望,彼时国破山河的惨痛形势,使他同样也慨然赋诗表达他的哀思。

  经过辛弃疾塑像,我们继续拾阶而上。在检票口现场通过门票免费预约登记后,便直接进入景区。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处灰瓦白墙的牌楼样式的大门,门楣名曰“望阙”。唐肃宗年间,李勉受人诬陷被贬到赣州,登郁孤台时感慨“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乎?”这便是史籍中对郁孤台的最早记载,郁孤台也因此曾一度换匾更名为“望阙”台。大门两边是苏东坡所做的词句:“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郁孤台在历史上曾多次修葺或重建,最近一次是1983年。如今所见的郁孤台,就是1983年按清代同治时期的式样重建的三层高仿木结构楼阁,掩映在绿树之中却也看起来格外古色古香。

  进入大门,轻踏碎石铺成的小路向前,在翠绿掩映间仰望,郁孤台的三重屋檐、檐角飞翘、绿瓦红柱尽收眼底。从一楼右侧小门,约半米宽的暗红色木制阶梯拾级而上,很快便到达最高层。此处凭栏远眺,远山在望,赣州老城、军门楼和那一片宋朝文化城的古建筑群尽收眼底。翠绿山林起伏连绵掩映间,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

  从郁孤台下来,沿着石阶与石路,便漫步到了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这一道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城墙,阳光下斑驳尽显的墙面在仍在静静诉说着那那些烽火连天岁月中的默默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