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百千万工程”聚焦高质量发展:湛江教育在行动(二)

办有内涵的教育: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湛江日报 2024年01月09日 潘洁婷 许晶盈

湛江市爱周高级中学“智慧教育”综合开放日活动举行。 本报记者 刘冀城 摄

湛江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在湛江市爱周高级中学举行。 本报记者 刘冀城 摄

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徐闻县曲界镇中心小学教师蔡虹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受访者提供)

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经开区文亚小学校长周立聪课间辅导学生。 (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潘洁婷 通讯员许晶盈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振兴乡村教育,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湛江市持续出台系列政策、加强教师编制和资金保障,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高质量教育根基,激活了教育的“一池春水”,形成了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谱写出湛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华章。

  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2023年,我市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分别是22235个和5760个。近年来,随着湛江教育“版图”的持续扩大,进一步壮大教师队伍也势在必行。

  全市教育系统立足“引进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湛江从教。近三年,我市通过公开招聘一批、定向培养一批、特岗招录一批、轮岗交流一批、退休返聘一批等方式,补充教育人才6000人,为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我市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共12.2万名,其中专任教师约10.6万名,比2020年增加近0.5万名。他们身上涌动源源不断的朝气和活力,提振了湛江教育事业发展后劲。

  每年秋季新学期,一批新任教师也走上了三尺讲台。毕业于杭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王思红便是其中一员,2021年研究生毕业后,她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回到家乡湛江,成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中学的一名年轻教师,经过当地教育部门的精心培养,如今的她已经在教育教学中独当一面。

  与王思红这种公开招聘入职的老师不同,2000出生的郑绮桐则是一位公费定向培养教师。四年前,来自廉江市新民镇的郑琦桐成为岭南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2023年,作为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她从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成为廉江市新民镇中心小学的一名老师。未来,她希望通过这几年专业学习为乡村教育做一份贡献。

  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科班出身、职业认同感强的年轻教师成了“抢手香饽饽”。一批像郑琦桐这样的公费定向师范生,正在成为湛江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倾注心力培育本土名师

  “我的成长离不开市、县、镇的培养。这些年来,各级教育部门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培训的机会,在各类培训和比赛中,年轻教师们迅速成长起来。”从一名普通海岛教师成长为一校之长,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经开区文亚小学校长周立聪的成长历程,正是我市以培养高层次教育领军人才为抓手,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为核心,全面实施推进“强师工程”的一个缩影。

  25年前,师范毕业的周立聪回到家乡东海岛,成为一名普通教师。受益于市、区为年轻教师量身定制的培训方案,这些年来,他通过定期参加针对年轻教师的各类培训,参与搭建教师展示课、达标课展示等平台,更快实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2020年,周立聪有幸成为“京苏粤浙卓越教师培训班”的一员,有机会到北京、浙江等地交流学习,在四地教师“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机会中,他受益良多,在往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越来越游刃有余。

  名教师在全力前行的同时,也影响着更多的年轻教师。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徐闻县曲界镇中心小学的蔡虹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有着24年教龄的教师,蔡虹的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是曲界镇的数学教研员之一。

  近年来,她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从共备一节课、共评一节课、共读一本书、“同课异构”讲课比赛,送课下乡等常规教学活动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业务能力。先后主持多个省、市重点课题,带领工作室成员深入研究数学教育教学策略,探索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蔡虹和工作室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研究能力,将工作室打造成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平台、骨干教师培养的基地、教学成果辐射的窗口。

  除了手把手带领年轻教师开展教育教研外,每年外出学习回来,蔡虹都会把自己的收获向全镇教师倾囊相授。2023年秋季学期,在短短三个月内,蔡虹已经参加了9场镇一级教师全员培训课,成为当地长期、稳定、高质量地开展培训活动的名教师之一。

  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成为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骨干,周立聪、蔡虹等一批批优秀本土教师的成长,也是湛江市乡村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写照。

  近年来,湛江市始终坚持“教者从优”的理念,围绕“四有”好老师标准,多措并举,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不断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从严从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德“一人一档”,健全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对违反者实行“零容忍”。深入实施“强师工程”,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更加优化。

  ——积极强化分层递进式培育培养教师。搭建“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五级进阶式人才成长立交桥,坚持助强和扶弱、骨干和全员、示范和均衡相结合,推动形成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保障“育”出活力“不断档”。对标国家、省、市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建起以名师名校长为主体的教育高层次人才培育阶梯,精准实施点对点、分层次、精准滴灌培养。目前,全市有省级“三名”工作室27个,市级“三名”工作室175个,省市工作室成员982名,入室学员1612名,网络学员10000多名,形成了“头雁领航、雏雁续航”的“人才雁阵”成长态势。

  从“少数优”到“全员强”

  2023年12月10日,在廉江市第二十五小学举行的廉江市2023年粤东粤西粤北小学教师及学前教育教师全员轮训(乡镇英语班)上,湛江名师工作室的阮晓晖、文江丽老师为参加培训的乡镇一线英语老师送来了满满的干货。

  “今日的培训给我带来很多新的教学启示,也给我在英语启蒙教学上有触电般的冲击,对我们教师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专业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参加培训的杨雅雯老师感慨万千。

  湛江市历史教研员刘剑老师认为,城乡教师基本素质差距不大,但由于乡村教师长期在农村一线教学,缺少到外面交流的机会,可能出现教学理念僵化等问题。而城区教师渠道广、信息多,也拥有较多的培训机会。因而,送教下乡是一种教育资源互通,可以让农村学校教师在思想碰撞中更新教学理念。事实上,除了送教下乡,湛江市还按照地理分布及教育质量优弱均衡搭配,促进各农村学校与优质学校结对子,有效开展带教、教研和培训。

  不仅如此,为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稳定性高的乡村教师队伍,我市打出了系列“组合拳”:

  ——实施“铸魂”工程,鼓励教师扎根乡村一线。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分别为从教10、20、3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增强荣誉感、归属感。开展“湛江最美教师”评选活动,涌现出援藏支教、全国模范教师林文婕等一批师德先进的乡村教师典型。推行镇领导、校领导家访机制,关心乡村教师思想动态,帮助解决问题8600多件。

  ——实施“补血”工程,促进教师往乡村一线流动。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探索编制、人社、教育“三方协同管理”和政府、学校、家长“三级联动协调”等管理机制。一方面,采取“双向分流”“竞岗分流”的方式,引导骨干教师向乡村合理流动;另一方面,强化乡村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和培训,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强化待遇保障,让乡村教师安心、舒心任教。截至2023年12月,已有约3.2万名教师竞聘上岗,5500多名教师跨校交流轮岗。依托全市 “三名”工作室,开展送课、送培下乡800多次;实施“银龄讲学计划”,2023年共招募约100名师德高尚、身体健康、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到镇村学校任教。对口帮扶向乡村倾斜,将从广州市选派支教的骨干教师、帮扶资金等优先安排给乡村学校。实施乡村教师差异化生活补助,位置愈偏僻、条件愈艰苦的补助越多,每月人均不低于1000元。

  ——实施“壮骨”工程,推动城乡教师同研共进。湛江市海岛众多,且海岛乡村教育最为薄弱。自2018年起,全市从海岛开始,打造“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利用信息技术破解城乡教育不均衡难题,打破海岛教育落后困局,以城市反哺乡村,惠及海岛学生1.2万人,至今已发展至全市所有乡镇,形成以“村—镇—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三级协同教学教研、跨校校本研修的良好局面,带动教研力量向乡村下沉,有力补齐了乡村教师教学能力不强、课程开设不足等短板。截至2023年底,湛江市开展中小学“互联网环境下城乡教育一体化”课堂2200节,覆盖260万人次;“名师课堂”87节,覆盖乡村教师7万多人次。目前,全市已有32个主讲端学校与79个助讲端学校组成共同体,构建“上联名校、下联村小”的教育教学模式。依托“云教研”,城乡教师同学同研,携手共进。培养了3950名乡村骨干教师,促进了乡村课堂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施“活络”工程,引导教师在乡村一线成才。优化乡村教师培训,国培、省培及市培名额向乡村倾斜,实施乡村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推进乡村教师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对长期在乡村从教的中小学教师适当放宽学历要求,破除“唯论文、唯帽子”论,近年来乡村教师新增高级职称人数屡创新高,队伍整体素养持续提高。近五年来投入近千万元,新增高一层次学历乡村教师超1万人次。每年承担省市课题380项,按规定比例分配到乡村学校,并组织市级课题组下乡指导,破除“课改不改”窘境,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乡村教师参与省、市、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在近四届比赛中,乡村教师获省级一等奖20人、二等奖98人。我市2021年评审中乡村教师通过率高达8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通过率达95%以上。

  人才“微光”点亮振兴“火炬”

  2023年12月25日,湛江市首批选派15名市县重点学校优秀管理干部、优秀教师到8个典型镇和特色镇内中学、中心小学驻点已经到位,组建了上下贯通的教育系统工作专班,彻底打通市县镇村最后一公里,以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

  来自湛江市第二中学高中部的熊宏杰就是其中一员。熊宏杰深耕教坛30年,作为语文高级教师,他担任校行政岗位多年,也曾到集团学校挂职锻炼,教学和行政工作经验都非常丰富。在这次全市“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干部驻点行动中,他被选派至徐闻曲界中学,担任学校教学副校长。

  “作为两校沟通的桥梁,这次我到徐闻曲界中学驻点,有助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管理经验下沉,帮助乡镇学校提升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熊宏杰说,“接下来,我将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让优秀的办学理念、成果能在当地落地生根,同时希望能推动驻点学校推进课程改革,与他们共享优质资源,为乡村学校注入活水,助力乡村振兴。”

  三尺讲台,关系未来,乡村振兴,教育先行。

  近年来,我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广纳贤才,让更多优质的师资向乡村学校流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全力打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在湛江广袤的乡村地区,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在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他们兢兢业业,扎根基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滋润着乡村教育的沃土。他们是一束微光,光芒虽小,却也闪亮,点亮湛江乡村教育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