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钟邦国 通讯员李广用 崔陈元
雷州市调风镇调铭村是雷州市历史文化名村,坐落于雷城东南边最高山脉仕礼岭脚,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0余年以来,有80多人考取举人、拔贡、贡生、廪生,担任知县、知州、知府等职的达16人,授职九品以上者58人。调铭村因此被号称为“文擎雷阳”、“海邑孝廉第一村”。
调铭村始祖丁道公于明朝末年自雷州府(现雷州市)淡水社(现东里镇)六斗村至此开基立村,至嘉庆时期100余年间,英才辈出,先后有丁兆启、丁汝旼、丁奇玺、丁宗闽、丁奇琯、丁居诚、丁宗洛7人考中举人。
丁兆启,字敬淑,号万山,顺治十一年(1661年)11月出生调铭村一个重诗书、好行善的家庭,父亲丁鸿猷曾考取秀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丁兆启参加庚午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第十三名,为清初中国恢复科举制度以来海康县第四名举人,也是该村第一位举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广东地方提督军务兼都粮饷朱宏祚赞其文才,曾赠“文魁”匾额。
获取功名后的丁兆启,历任湖北巴东、浙江嘉兴府秀水等县知县;还作为浙江省乡试同考试官,参加该省乡试录取。湖北臬司、雷琼道焦映汉对其为官给予很高评价,以“花满河阳”四字赠他。
丁汝旼,字仲穆,号东铭,乾隆四年(1739年)生于调铭村。他自小天资聪颖,读书很勤,年轻时负笈雷州府学,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科,考取拔贡;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顺天榜恩科考试,中式举人第十六名,前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广东总督郝玉麟曾赠他“文魁”之匾。
丁汝旼先后任直隶深州(今河北中部)知州、安平县知县兼署广平府分府等职。任职期间廉政爱民。初在深州为官,勤于政务,直隶总督梁肯堂以“政简刑清”四字称赞他。由于政绩显著,安平县绅民敬赠他“惠媲东里”牌匾,以示嘉奖。
丁奇玺,字符六,号足庄,乾隆二十三年(1758)生于调铭村。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恩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第29名,挑选知县。翰林院编修、温处兵备道陈昌齐对其十分重视,曾赠予“亚魁”牌匾。可惜天不受年,嘉庆九年(1804年)7月病卒,享年46岁。
丁居诚,字元夫,号丰墅,增贡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四月生于调铭村。丁居诚绍先严遗训,好学不倦,相传80余岁还远涉广州参加乡试。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开报82岁,被钦赐举人,四年(1799)己未科钦赐进士、翰林院检讨,敕赠文林郎山东济宁直隶州州同。嘉庆六年(1801)11月卒于家,享年85岁,谥号“文肃”。
丁宗闽,又名宗增,字凝重,号海山,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出生于调铭村。嘉庆六年(1801)参加辛酉恩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第18名,是海康县中式的同科三举人之一。两广总督阮元赞其学识,赠予他“亚魁”之匾;同考试官李心庵亦赠予他“文魁”牌匾。丁宗闽中举人后,以大挑二等初选博罗县学训导,后调钦州学教谕,奉满题升知县。
丁宗闽身为地方文化官员,热爱地方文化,年轻时能歌善文,对地方民歌—雷州姑娘歌的创作十分兴趣,出口成歌,甚至亲自上台捞台演出,对推动地方民歌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嘉庆十五年,雷州知府雷学海重修《雷州府志》,陈昌齐邀请他担任分纂。他主修学校门,为雷州地方修志存史做出了贡献。
丁奇琯,字葭圃,号云浦,奇琯小时天资聪颖,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顺天乡试,中式举人第22名(时人称父子举人),文名甚盛,同考试官李心庵赠予他“文魁”牌匾。之后,考补国史馆謄录;书成,议叙知县;选授江西赣州府安远县知县,署定南厅分防同知,江西赣州府知府。出仕后的他,不负众望,勤政爱民,“有政声”。
丁宗洛,字正叔,号育甫,乾隆三十六年(1771)出生于调铭村的书香世家。丁宗洛小时生性聪明、颖悟,加上良好的家庭熏陶,读书成绩常名列前茅。青少年时期就读广州粤秀书院,受教于冯敏昌太史,故诗书均学于冯敏昌。清嘉庆十三年(1808)参加戊辰恩科顺天榜乡试,中式举人第二名,与陈文焕、蔡宠(次年考取进士)同榜,为海康同科三举人之一。
丁宗洛获取科名后,先后担任昌邑、乐陵、曲阜等县知县,嘉庆二十四年(1819)选授山东济宁州州同。在为官数十年间,丁宗洛勤政爱民。有一年夏,济宁大旱,宗洛指挥抗旱时,亲自率领群众到绎山取水。事后,他看到旱后的济宁农业歉收,群众生活贫困不堪,便将在老家雷州的祖田100亩变卖,把所得款拿到济宁救济灾民,百姓非常感激(《海康县续志·人物志·丁宗洛》)。《济宁州志·宦传》这样评价他:“清介不苟,安贫嗜学,百里祈雨,烈日捕蝗,簿书之外,讨论古今,历年代理县缺,有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