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绿色长城》取景地考辨

湛江日报 2024年03月12日 郑吴勇

  与友人交流,常会谈到南三的林带,也常会提到关山月的《绿色长城》这幅名画。作为南三人,我自然是“固执己见”,坚持此画是取材于南三。

  从历史层面看

  《绿色长城》取材于南三

  当年接待关山月的硕果仅存的当事人——时任生产队手扶拖拉机司机的郑亚汉,今年已年近八十,可依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谈吐自然。

  郑亚汉首先回顾南三在五十多年前的交通状况:当时南三还是一个封闭的孤岛, 进出南三主要靠一个渡口,也就是霞山至高寮码头这个横水渡。而渡口也仅有两艘小火轮来回搭载乘客,不能载车。全岛就仅有一条高寮码头至公社办公大院的两车道沙土路,全岛没有一辆真正的汽车。郑亚汉当时负责驾驶的手扶拖拉机,既可以耕田,又可以装卡搭人载货,便是当时岛上最为先进的机动交通工具了。

  1973年夏,郑亚汉接到通知,次日早上开车到码头接送重要人物。次日早上八点多,一位五六十岁、中等身材的干部被带到车上,跟着他来的还有一位助手。这位干部和蔼地用白话与大家打招呼——这就是著名画家关山月,是来画南三岛的防风林带的。

  到了林场,关山月下车就背着画夹直奔海边,一阵子远望,一阵子沉思,一阵子又坐下来在画夹子上写写画画。“这样的情景不只是停留在一个点,实际上我搭着他从广洲湾口到大沙角都走了一遍,中间时走时停,大概走了五到六个点。”说起当年的情形,郑亚汉依然记忆犹新。

  关山月女儿关怡2021年在接受央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绿色长城》摄制组记者采访时也曾提到,父亲于当年深入电白沿海的虎头山、博贺港等地考察写生,曾抽空到湛江的南三岛考察了一个星期。

  这也都能说明关山月创作《绿色长城》,取材于南三。

  从艺术创作看

  《绿色长城》是多地取景交融

  《绿色长城》是一幅国画,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又经过了艺术加工。作为艺术品,《绿色长城》的画面,实际上是从南三、电白等地沿海的木麻黄林带景物“拼凑”而来。当然,这种“拼凑”又非机械的,而是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有机融合。

  南三电白两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大面积地种植木麻黄树,通过造林绿化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南两地造林绿化,又纷纷涌现了很多奋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种好林带造福子孙,为国家多做贡献的人物和事迹。

  关山月作为一名能自觉地把握时代精神的中国画家,对新的社会环境,新的表现题材更保持一种清醒奋发姿态。因此,《绿色长城》已不是一般的风景画,而是以物喻人,以木喻人的时代画卷。

  因此,《绿色长城》创作的取材取景,这实际上是一道绝妙的多项选择题:此画取材于南三;此画取材于电白;此画取材于粤西沿海,三个都是正确选项。

  考辨之外:

  南三再造“绿色长城”

  十年前,有感于当时南三林业还处于比较破败的低潮状况,我写了一篇《重读关山月画作绿色长城所想到的》(见湛江日报2014年9月8日A07版),既表达了自己对南三的造林绿化事业的怅惘和担忧,也展望了南三岛恢复当年林带雄风的可喜前景。

  今年春节期间,我再次到访南三林场。林场副场长陈观喜,这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呆在林场的“老林业”,为近年南三沿海防风林的逐渐恢复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带领我乘坐工程车,沿着几年来恢复的林带内内外外各转了一圈,一边走一边介绍。只见一片片木麻黄树,重重叠叠,密密麻麻,苍翠欲滴,挺拔向上。最高的树木已达到十米左右。高高矮矮的树木根连着根,枝挽着枝,形成了一道道绿色屏障——“绿色长城”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