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之路,无愧于心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湛江日报 2024年06月22日 付娟

  炎炎夏日,荔枝无疑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味宝藏。一颗颗犹如红宝石般鲜艳的荔枝,让人垂涎欲滴。如今,荔枝已经成为一种普通的水果走进寻常百姓家。但在古代,受保鲜技术及交通运输的影响,出了岭南,吃荔枝便是一件极不易之事。

  《长安的荔枝》是历史小说家马伯庸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启发,创作的一部虚构历史题材小说。本书主要讲述了大唐天宝年间,长安上林署小吏李善德被上司与同僚设计,接下一个烫手山芋——荔枝使,在三天内将新鲜的荔枝从五千里外的岭南运往长安。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李善德历经千辛万苦、想尽干方百计,最终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读者们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

  唐明皇只因杨贵妃一句想吃新鲜荔枝,便设下荔枝使这个差事。而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荔枝使的任务便是在杨贵妃生辰前,将新鲜荔枝三日内从五千余里外的岭南送至长安城。一个根本完成不了任务,无人能解的死局,辗转落到了老实人李善德头上。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这场跨越南北的荔枝转运之旅是如何达成的?

  李善德原本是长安城内的小官,人到中年好不容易在长安城买了房,阴差阳错下,却成为唐明皇为取悦杨贵妃而设的编外采购员——“荔枝使”。李善德接到此番苦差后,虽惴惴不安,但在好友的鼓励下亦奋力一搏。为了把岭南荔枝运到长安,他凭借出色的算数能力和创造力,通过甕装蜡封、隔水隔冰、快马兼程等手段,经过多次不懈测试,成功把荔枝保鲜期从三天延至十一天,最后送达杨贵妃手中。

  “即使身处逆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的希望。”李善德凭借着精神支柱和行动力,用拼命的方式,为自己赢得了一线生机。

  用精神筑起行动的堡垒,内心的力量风吹不动。李善德在前往岭南的路上,边走边想解局之策,寻找最快最便捷,效率最高的运输路线,无数次思绪万千又无数次否定自我再无数次满怀希望,而这一路支撑他走下去的最大精神支柱是友情。

  最让我感动的是李善德与两位好友韩洄和杜甫的友情。他每次遇到难题,两位好友都会给出建议,忧其所忧,乐其所乐。最幸运的是李善德到达岭南后,历经种种磨难,但在磨难中与阿僮交心交肺;没有经费来试验操作时结实胡商,与胡商相互信赖;林邑奴拼死也要保护李德善,只因那份平等地对待,这让李善德在岭南赢得了真心朋友。怀揣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看似是在为他人让利,实则是在为自己搭桥,最终成就的是自己。

  行动是一切计划的最终推动力,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从实际出发,通过多次科学实验找到最可行性的方案。李善德亲临岭南,打破常规,从荔枝的运送路径和储存方式上都做了创新,设计了四条不同路线,测试不同路径的效果,还专门用上了数据统计,选择到达的最快捷路径。也是因为他灵活善变、行动力强才最终促使了他的成功。

  “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当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完成荔枝使的任务后,李德善并没有觉得开心。相反,他因为沿途损耗物资之大和搜刮百姓之狠而感到内心不安。面对卫国公杨国忠的贪婪要求,他毫不畏惧地据理力争,最终却因此被流放岭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善德带着妻子女儿流放岭南,从京都长安流放到千里之外的蛮夷之地,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受罪,但对李德善来说却是救赎。在这里,他可以用他的双手帮阿僮把荔枝树再栽种起来。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李善德远离兵荒马乱的长安,在千里外的岭南种着荔枝树,努力修复着他跟阿僮的友情。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李善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全力以赴无愧于心的荔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