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曹龙彬 通讯员袁杨生 何来 何家
图/通讯员袁杨生
日前,记者走进遂溪县江洪镇姑寮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别致的小洋楼,一条条干净的村巷,一排排高杆的路灯,特别是4个休闲小公园,在鲜花点缀下显得格外美丽。
同心打造美丽新农村
姑寮村始建于明朝末期,由杨氏先祖从遂溪县乐民下村仔村迁移至该地安居乐业,取名高明村。后来,何、姚、刘、黄等姓先祖也相继从不同地点迁移至该地繁衍发展,同心同德共同开辟这片宝地,而后改名为姑寮村沿用至今。
姑寮村850户4246人,是遂溪县1957年首批被评为红色根据地的9条自然村之一。据介绍,1925年秋,该村何元余参加“雷州青年同志社”,任宣传小组长,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3月,发动江洪渔民成立遂溪县第一个工会——江洪港渔业工会,并被选为工会主席。在革命战争时期,姑寮村的何元余、何玉朝、何玉琼、何玉程等14人为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生命,后被评为革命烈士。
作为一个老区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姑寮人不甘落后,因地制宜,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凝聚干部群众及广大外出人员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描绘村庄建设蓝图。
在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姑寮人不等不靠,想方设法抓好村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2001至2021年,一共投入基础建设项目资金930万元,其中上级扶持312万元,先后建起硬底化村道、休闲小公园、篮球场等,加上村民建设新楼房增多,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从广州海难救助打捞局退休返乡的姚原说:“我们村20年前比较落后,牛棚乱搭,柴草杂物乱堆,污水横流。如今,村民住楼房,人畜分离,村巷干净,空气清新,加上村里又有市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方便。看到村里的生活环境,我就回村里安度晚年啦!”
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20年前,姑寮村的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甘蔗、花生、木薯、桉树和海水捕捞,经济发展滞后。20年来,该村不断开辟经济发展新路,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农作物种植布局,发展海水养殖,利用姑寮圩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同时搞好土地流转增加收入。
根据近年甘蔗经济效益比较差的实际,该村改为种植西瓜红等优质番薯,2021年全村种植优质番薯1800多亩,总产量3700吨,总收入680万元,纯收入360万元。种植花生310亩,总产量50吨,总收入43万元,纯收入35万元。此外还有稻谷、甘蔗、木薯、蔬菜等农作物1600多亩,种植业的产量和产值进一步提升。
同时,发挥临海优势,搞好海水养殖和海水捕捞。该村村民承包本村海滩涂创办养虾场16间,虾苗场3间,东风螺场2间,养殖面积140多亩,从业人员100多人。此外,村民在外地开办虾苗场有12间,养虾场2间。村里仅海水养殖这项,每年纯收入1400万元。
此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依托姑寮圩方便经商的优势,在姑寮圩开办小百货、五金、日杂、成衣、大米、肥料、付食、批发、水泥、钢筋等商店,营销活跃,该村仅在姑寮圩经商就近300人,加上外出经商人士,全村从事经商300多人,年纯收入1600万元以上。该村还进行土地流转1300亩,村集体年收入有100多万元。
通过广开经济发展门路,村民腰包涨了,村里振兴了,2020年,村中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2021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新风新事层出无穷
姑寮村民风好,村民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热爱家乡,热衷公益事业。
近年,姑寮村切实抓好公益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村路村巷、排污设施、戏楼、休闲小公园、安装路灯巷灯等基础设施,投入大笔资金。当出现项目资金困难时,乡贤、村民纷纷慷慨解囊。
2017年,村里建立“爱心青年群”,入群自愿,入群人员的年龄一般在25—55岁。村中谁家有困难,大伙乐于帮助,共渡难关。2020年,村里有一对年近八旬的夫妻身患重病,家里的积蓄被掏空,“爱心青年群”及时发动捐款10多万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通过开展关爱活动,不但解决村里一些家庭的困难,而且营造了好村风,增进村民团结友爱。
近年来,该村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新春篮球、广场舞、拔河等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强群众凝聚力。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春节期间,村里都邀请外村高水平篮球队进行友谊赛,增添节日欢乐气氛。
这个昔日一穷二白的老区村,沐浴着党的富民政策,通过努力奋斗,如今已蜕变成一只七彩蝴蝶,彰显出新农村的无限魅力。2018年,姑寮村被评为湛江市生态文明村;2020年,被评为遂溪县文明村;2022年,被湛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评为革命老区宣传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