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探究大明首辅解缙被贬岭南返京踪迹,发现其与平乐渡甚有关联,于是查阅史籍,发现平乐渡是一个中转古驿道要塞,也是古代沟通广东省上一府(广州府)与本省下三府(高雷廉府)的重要枢纽中心。
重溯湛江的明清时期,要研究高雷两府版块。湛江湾处于高雷两府吴川、遂溪两县沿海城乡一带。特呈岛原隶属高州府吴川县。归属遂溪县版图的平乐渡,是在特呈岛斜对面的,也是在明清时期高雷两地互通的水道要塞。在湛江海湾大桥尚未建成之前,平乐渡是省道S373黄海线人车过往频繁的船渡口岸。据《雷州府志》所载:“平乐渡,东西十里,二十一都,原有官舟,编夫”。由此获悉平乐渡有两个特征:一是官民合一渡;二是官方渡口在其中,有官舟和编夫(船工)。正史载,明永乐五年(1407年),解缙被连贬,一贬出任“广西布政司参议”,二贬交趾,命督饷化州。《吴川县志》记载,明朝解缙(1369年—1415年)曾在吴川赋就《吴川望海》《题特呈山温通阁》等诗。
据史载,解缙仕显三朝,历经明皇朱元璋、建文帝、朱棣等三个朝代(三朝元老),建文四年十一月至永乐五年二月(公元1402-1407年),任大明内阁首辅;才高八斗,进士出身,翰林学士,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由他主编,他又献《太平十策》给朱元璋而被称赞:“乃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众所公认他是大明第一才子。
查阅史料备悉:永乐五年二月初五日,解缙从京城南京启程,准备到广西布政司驻地桂林。他下长江溯水道过安徽、江西、湖南,入湘江,经广西灵渠,经长达四千四百二十五里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当时的广西省府桂林。到达桂林不久,又收到朝廷将他改迁交趾,督饷化州的命令,解缙只好从桂林经梧州、藤县、容县、北流等地到化州。解缙本着职责与范围所在,当年特呈岛属化州督饷管辖,他要视察特呈岛“茂晖盐场”,必由化州来到雷州,再从雷州过高州境地即过平乐渡,登临特呈岛以及到岛内盐课司署。于公元1407年,解缙回京奏事,沿雷州、广州驿道(水路)返京,首先,在平乐渡启航,解缙之诗《题特呈山温通阁》当中有一句“风送潮声平乐去”,可稽考当年的解缙的确是从平乐渡上官舟扬帆返京的,而“潮声”是暗喻着他带有政声回朝奏主(汇报工作)。由此可知,平乐渡既是解缙登临特呈岛的官方渡口,也是往代南下北上返京在此上船的码头。从解缙在这一关津的来返可以考证,平乐渡实属湛江水陆并进的古驿道。
平乐渡既是一个中转古驿道要塞,也是往代沟通广东省上一府(广州府)与本省下三府(高雷廉府)重要的枢纽中心。当今,探究明代解缙被贬岭南又返京的足迹,可给认识湛江丝绸之路文化提供可靠的历史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