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23年05月31日 星期三      
当前版: 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旧小区改造,旧貌展新颜
引领居民自治,幸福感提升

李亚强 戚凤月

  ■ 本报记者李亚强  通讯员戚凤月

  墙面翻新、雨污分流、车位重划、增加消防设施……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廉江市罗州街道的廉江市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宿舍,但见昔日的老旧小区,如今已经实现“逆生长”,旧貌换新颜。

  廉江市商业服务中心(下称“中心”)是罗州街道新北社区驻区单位之一。该中心及城区5家下属企业负责的老旧小区共13处,零散分布于罗州街道7个社区,房屋基本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近年来,该中心在罗州街道“大工委”和7个社区“大党委”的指导和带领下,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成功改造老旧小区13处,改造房屋17栋,面积约3.3万平方米,受惠群众2000多人。

  多措并举“摸石过河”

  有效凝聚党群力量

  “以前的环境,真是让人感觉‘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到处干净整洁,住得也舒心。”在市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宿舍居住13年的陆先生,对中心实行老旧小区改造的成果非常满意。

  秉持“党建引领、居民参与、精准施策、长效管理”的改造原则,该中心将党员干部、居民党员和工作人员有效凝聚起来,以“1副主任+2中层+2工作人员”设两个工作小分队,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探讨改造难题的解决方案,多次召开民情恳谈会征集居民意见。与此同时,中心还组织居民党员成立多个服务小组,其中,“党员志愿服务小组”为居民提供“送政策上门”服务,做好改造项目的“排头兵”。

  重点着手拆除乱搭建工作开展后,该中心下属老旧小区在党群干部合力下,一个月内成功拆除146处乱搭建,拆除率达100%。

  全面“动工”,清垃圾、硬路面、改沟渠、修外墙、整门窗、合三线、划车位、添消防设施、上墙宣传内容等十余项基础项目逐项稳步推进,累计清理垃圾400余车,疏通铺设排污管道3700余米,整理三线620余处,修缮外墙约1.9万平方米……2022年12月,该中心改造项目全部完成。

  干部职工全员上阵

  小成本换来大蜕变

  “用有限的钱做最实在的事”是该中心改造老旧小区的工作宗旨之一。

  “凡是干部职工会做能做的,我们都自己负责完成了。”廉江市商业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林小玲感慨地表示,除了需要机器搬运和专业技术类的工种,中心30名干部职工几乎把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了下来。

  在购买原材料上,该中心同样“尽可能省钱”。为了确保材料“物美价也廉”,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常常“货比不止三家”,把产品质量与价格进行双向比对,在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基础上争取找到价格最优的产品。

  凭着这股“钱使在刀刃上”的劲头,中心13个老旧小区17栋楼房全部改造完共花费约72万元,平均每个老旧小区改造经费约5.5万元,改造项目涉及十余个基础性项目。

  由“独角戏”到“大合唱”

  小区长效化自治正在实现

  “老旧小区建筑栋栋老旧,却‘旧’不一样,未来将按‘一栋一策’进行综合治理,并且对‘有院子’和‘无院子’的小区灵活施策。”

  对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后的长效管理方面,林小玲有一套独特的想法:有院子的以停车位收租所得聘请小区管理员,负责小区的保洁和秩序等工作;无院子的按“传帮带”的方式进行管理。林小玲认为,由于中心负责的13处老旧小区相隔均不远,可将有院子与无院子楼栋的保洁和秩序工作进行“两两捆绑”,“打包”给管理员负责。

  “居民的文明意识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小区的环境卫生好了,居民的文明意识也会有极大的提高。”为了更进一步实现无院子小区的自治化管理,实现老旧小区有人管、管得好、长效管的目标,中心积极发动热心居民担任志愿者,轮值负责公共区域卫生清洁工作。

  “百货公司宿舍楼有3名60多岁的住户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清理公共区域,她们特别主动,真的让人特别感动。”林小玲谈及此处,颇为动容。

  从单位唱“独角戏”到党群“大合唱”,该中心希望未来可以通过更多方式更多举措挖掘“红色元素”,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及小区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实现老旧小区从单位“管理”到居民“自治”的最终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
   第1版:要闻
   第2版:新闻+ 本地
   第3版:新闻+ 本地
   第4版:新闻+ 本地
   第5版:新闻+ 关爱
   第6版:新闻+ 创新
   第7版:新闻+ 旅游
   第8版:新闻+ 本地
坚守一线,危急关头冲锋在前本领过硬,消防救援勇挑重担
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老旧小区改造,旧貌展新颜引领居民自治,幸福感提升
情系儿童福利院 慰问关怀暖人心
坚持8年关爱困境儿童
外地儿童不慎走失警民暖心帮其找到家人
应急逃生亲子安全课给家庭“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