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振华
我对蚝的认识,是从小时候就开始。
有一天晚上,我已经睡着了,妈妈神神秘秘的把我叫醒,说今天要给我吃一样好东西,是我还没有吃过的,是个很神奇的东西。
我睡眼惺忪的爬的起来,父亲已经在厨房里忙开了,一会我就闻到一种奇特的香气。
没多久,妈妈把炒好的葱炒生蚝端了上来,霎时间,小小的房子满屋生香。
妈妈夹起一只肥大的蚝,放在嘴边轻轻的吹了几下,然后叫我张开嘴,塞到我的嘴里说:“这是爸爸从外地刚买回来的,它的名字叫蚝,要趁着新鲜吃味道才美,对身体才可好啦,赶快吃。”
一咬,那蚝的汁液破流而出,满嘴生鲜;再咬,口感丝滑,带着淡淡的海水气息,让人欲罢不能。
这是我第一次吃到香美的蚝。
在那个艰辛的年代,能够吃上如此美味,实属难得,难怪我印象深刻,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后来,我在蚝的产地官渡镇工作,吃蚝的机会多了,对官渡蚝的了解也多。
官渡镇三面临海,海岸线长12.8千米,听说,目前官渡全镇生蚝养殖约12800亩。由于石门上游有南桥、良垌、两家滩三条江河汇流而入,带来大量的有机物、无机盐和浮游生物,为蚝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优质饵料。石门下游属浅海滩涂,沙质底层,风平浪静,且遍布岩石,海水比重较为稳定,咸淡度适中,极适宜蚝的生长发育,是优良的天然蚝繁殖区。
听当地人说,由于水质不稳定,没有一个水域从头到尾都适合养蚝,要多次换水,让生蚝适应不同的水域环境,摄取更丰富的养分。育苗期将蚝的幼苗放在较近的海域培养,成长期则用浮排进行吊养,迁移到水位较高处,育肥期再将其拉到外地育肥,到了收成的季节再运送回来。 一只蚝从育苗到收成要经历如此多的周折和付出艰苦的劳动,来之不易。
官渡蚝壳薄肉厚,鲜嫩肥美,肉质洁白、肥美脆口,远近闻名。不少地方的烧烤档,夜宵档都打着官渡蚝的招牌,以招揽顾客,可见官渡蚝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记得我在官渡工作的时候,镇上的小市场只有几个摆卖生蚝的档口。
卖蚝的人身边堆放着一堆从海里捕捞上来的带壳的蚝,一张凳子,几只小面盘,一把不大不小的刀子,在路边就可开档了,也不用叫卖,档主用刀轻轻敲开蚝壳,把肉拨出来,放在小面盆里待卖,按大小分装在不同的盆里,价钱也区分开来。有的客人还守住旁边等着买刚开出来,档主一边开一边卖。
节假日买蚝的人多了,档主自己开出来蚝不够卖,要叫几个人来帮忙开蚝。
现在买蚝的人多了,档口也多了很多,官渡镇三角市场听说是湛江最大的生蚝交易市场,有200多个档口汇聚于此,每年有1万吨左右的蚝从这里走出去。
肥美的官渡生蚝有着醇厚的口感和独特的咸甜味道,有着独特的海洋风味,其细腻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让食客们为之倾倒,有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还有的人专程从外地到官渡就是想吃上一顿正宗的官渡蚝。
如有外地的亲朋好友来官渡,餐桌上肯定是少不了蚝,酥炸、油焗、煎蛋、煲粥、清蒸、炙烤……生蚝的做法花样百出、变幻无穷,不变的是那一啖入喉的鲜。
当地人走亲戚也常常会装上一袋刚开出来的生蚝肉作为礼物,蚝也成了当地人交往的最好的媒介。
一日,一位同在官渡工作过的同事来访,聊起了当年的艰苦岁月,我也少不了要聊起蚝。
蚝成了官渡的一张名片,官渡人也应该把蚝推广出去,发扬光大,可做好三个板块:首先是旅游,用小观光船把客人带到养蚝的海域,让客人实地了解蚝的生活环境,成长过程,若在傍晚,残阳映照在海边,蚝排、小船,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会成为网红打卡点;第二板块就是品蚝。打造品蚝一条街,把蚝的各种各样的吃法在一条街上展示出来,让客人选择,品尝到蚝的不同吃法,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体验感;第三个板块就是蚝的产品,包括蚝油、蚝士、带壳的生蚝,急冻的蚝肉、蚝预制菜等等。三个链条做起来,官渡会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特色旅游观光点,会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
同事听我说的那么认真,笑着说:“这些,官渡人早就想到了。”
同事想了想说:“要不要增加一个名人与蚝的内容,那不是更丰富了吗?”
我一拍手说:“对呀,这也是个文化产业啊,要讲好名人与蚝的故事。我首先想起了一个人。”
同事说:“你肯定想起东坡先生。”
我接着说:“你说的太对了,东坡先生当年被贬海南,环境恶劣,身处蛮荒,事业受挫,在困境中,一只小小的生蚝使它重燃了对生活的热爱,可见蚝的魅力有多大,有信为证。”
公元1099年,苏轼曾写给自己的小儿子苏过一封关于“食蚝”的书信。信中有云“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此时的东坡先生,已然将被贬的烦恼抛之脑后。
两人越说越高兴,蚝情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