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陈彦
通讯员张思燕
图/本报记者李忠
这里,是“国字号”小家电产业基地,全国每10台电饭锅和电热水壶中就有3台来自于此,7台带有本地产零部件,产品畅销国内外。
这里,广东最大的“人造海”66年来滋润着雷州半岛万物,激励着湛江人民奋斗不止,也为当地的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
这里,“广东四大古镇”之一的安铺,在传承着“万铺之城”的繁荣同时,正用文化之美勾画一个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广东省中心镇典型镇。
天空之眼瞰廉江,九洲江畔正在精心谋划东部乡村旅游画廊、西部海洋经济走廊、北部生态产业长廊,这条“彩练”将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串联起一个生机勃勃的“橙乡”。
2023年以来,廉江市坚持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把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建强组织,锻造队伍,衔接好帮扶力量,党群同心推动廉江成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创先类)典型县,2023年GDP增长5.0%,排名湛江第一。今年,廉江入选广东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为湛江唯一入选的县级市。
“链上党建”
赋能产业“加速跑”
大屏幕实时监测生产动态,机器人手臂整齐划一高效作业,每21秒便可组装一台电饭锅……广东华强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工厂里,一个个“智造”场景涌动着新质生产力。
今年4月,在400多公里外的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廉江22家小家电企业全力布局,寻商机、拓市场,签订意向金额6.8亿元,推动更多廉江小家电走向国内外市场。
产业是“百千万工程”的核心,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廉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制定五个“10+”目标大抓经济建设,以目标为牵引、以招商为龙头、以企业为中心、以项目为落点,全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齐头并进。
如今,这片红土大地上,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企业园区“拔节生长”。百业龙健国际物流园区在进行外幕墙安装,这里将被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货物集散的中转站和联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物流转换枢纽;广东美迦智创园项目进场前的“三通一平”工作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当地区特色的、标杆性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温控器生产项目正在调试设备;瑞达声学蓝牙耳机制造项目预计年底完成办公宿舍综合楼主体内部装修……
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廉江实施党建引领“三联一线”工作法,成立联合党委,通过“组织联建、部门联审、党员联企”,实现“党旗插在一线、项目建在一线、服务落在一线”,创造了部分项目从落笔签约到落地动工仅用76天的“廉江速度”。
“我们通过实施‘首席服务官’机制,对所有签约项目‘全程代办’。市领导主动带头挂点企业、靠前服务,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及时跟进协调项目建设制约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廉江市委书记陈恩才表示。
党建赋能招商引资加速跑。目前,廉江不仅实施“整县推进招商引资”机制,还成立驻外招商引资工作组党支部,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聚焦特色优势资源,围绕产业集群补链强链,持续推动一个个招商项目落地。2024年1—6月,全市签约85个招商项目,计划总投资104.41亿元。
红橙、荔枝、茶叶、丝苗米、湛江鸡、花木、乳鸽共同构成廉江的七大特色农业产业。如何推动现代农业品牌“出圈开路”?廉江通过“强党建”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和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与华南农业大学签订了广东首个以“百千万工程”为主题的校地合作协议,强化与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双百行动”结对高校协作,利用政策、人才、科研成果的资源优势,推动“土特产”跨市出省、飘香海外,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实。
党群同心
解答城乡融合“大方程”
夏日的安铺,在簸箕炊、猪肠粉等美食的香气中醒来,伴随着中山公园的鼓乐声舒展经脉,又在骑楼街的烟火气中点燃“夜经济”。
镇域,一头连着繁华城市,一头连着美丽乡村。自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以来,安铺镇聚焦“1+4+7+9+N”美丽圩镇建设要求,坚持以头号工程的气魄和力度,举全镇之力推动古镇面貌焕然一新,充分释放“联县带村”的节点功能。
斑驳的砖墙、镂花的门窗、精细的雕花……富有河海风貌的骑楼是安铺的特色之一。近年来,安铺镇党委聚焦难点、精准发力,巧用“加减乘除”法全力推动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同时,引导扶持骑楼商铺开设相关特色商铺,打造以古镇历史和骑楼老街为特色的“商业文化旅游一条街”,成为区域远近闻名的“古街网红”打卡地。
清澈的九洲江水缓缓淌过安铺河,登上矗立于河边的文笔塔最高层,“寒溪翠拖碧玉带”的生态美景一览无遗。
一方碧水谁来守护?安铺镇党委书记陈荣盛告诉记者,安铺镇突出基层党组织这一核心,探索党员干部带头干、带动群众参与干、创新机制全员干的路径,建设绿美长廊、绿美乡村、连线口袋公园等绿美景点,就地建成文阁塔经济区、文化区,打造河畅、水清、岸绿、人和的生态画卷。
眼下,廉江以打造典型镇安铺镇为样板,以石岭镇、河唇镇为试点,将美丽圩镇建设与城乡清洁工程相结合,积极开展圩镇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美丽圩镇示范样板。
党支部带好头,乡亲们才有奔头,党员做给群众看,才能带动群众一起干。走马廉江,把党员干部落脚在“小小网格”,通过抓党建促城乡融合发展这样的案例,可谓俯拾皆是——
廉江市四套班子成员带头到示范带建设第一线抓环境整治,带动全市党员广泛参与,创新实施“市直单位+企业”的帮扶机制,建立“党组织—网格—党员—农户”的组织体系,积极发动村民共同参与乡村环境改造提升,助力良垌示范带用时3个月建成,近千名党员参与到河唇示范带建设中。
廉江市城南街道通过村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模式,整合辖区“大党委”成员单位、乡贤、商家资源,凝聚合力激活乡村绿化“细胞”,为乡村绿化工作蓄能充“植”。
石城镇有效整合与利用乡村资源,成立“廉江市助农益农商贸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和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廉江将扎实推进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指导推动各乡镇全覆盖成立强村助民商贸有限公司,奋力打造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
“党建+文旅”
绘就“诗与远方”美丽图景
夜幕降临,廉江市鹅街独具民国风情的古建筑亮起霓虹,五光十色的灯带渲染夜空。香气四溢的鹅饭、婉转绕梁的戏曲音乐、丰富有趣的休闲节目,组成了市民游客对“鹅街”的初始印象。
“到鹅街吃鹅饭”成为近期游客中的一句流行语。鹅街何以火了起来?记者走进罗州街道这条不到200米的老街,寻找蕴含其中的答案。
入口处墙上硕大的“鹅”“鹅街”等字赫然醒目,新铺的石板路干净整洁。两旁45栋经过改造升级的民国骑楼风格老式建筑,在千灯万彩的点缀下流光溢彩。“廉江有戏”“廉江有礼”“廉江夜话”“溢泉鹅饭”等广告牌格外醒目,鹅饭店、士多店、奶茶店等商铺游人如织。
有着700余年历史的“鹅街”位于廉江南街北段,聚集多家老字号鹅饭店,经过岁月的沉淀,已成为廉城的代表性地标,承载着廉江市民浓浓的“乡愁”。
自去年8月起,廉江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对“鹅街”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这个“主心骨”作用,党员干部耐心倾听居民的诉求,挖掘“鹅街”的深厚文化底蕴,引入现代新业态盘活“鹅街”。
“针对改造期间店家暂停营业的营生问题,我们每天挨家挨户宣传讲解,也积极和屋主对接,减免商户休店期间的房租,减轻休店对店家的影响。”罗州街道南街社区党委书记李凤霖说。
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劝说下,居民陆续参与到改造当中来,老街改造进度加快。今年5月30日,改造后的“鹅街”以全新面貌开门迎客,成为廉江夜游经济消费处、城市文化形象展示中心。
这是廉江党建带动攻坚难题、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廉江着眼于文旅融合提质“点亮特色”,坚持配强队伍、培育先锋,以高质量党建谱好文旅融合发展协奏曲。
同样以一道美食带火一座城的还有河唇镇。近日,廉江市举办的首届河唇鱼头汤美食嘉年华“吸睛”又“吸金”,不仅以街头音乐、特色美食展、记忆大师讲座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还在活动期间签订了河唇鱼头汤产业化项目。河唇“鱼头汤街”IP迅速火出圈。
河唇镇还积极探寻“绿美经济”新路径,推行“1+4+N”党建引领花木产业发展新模式,建立专业人才库,带动全市花木产业在培育种植、宣传销售、电商发展等方面提质升级,2023年新屋仔村花木产业总产值超1亿元。
同时,该镇依托花卉产业、杨桃沟、鹤地银湖等自然生态资源,深挖红色文化底蕴,将镌刻在绿水青山间的田园风光、红色印记和乡愁情怀有机整合,探索“农业+文旅”生态文旅形式,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真正让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美食文化转化为“绿色效益”。
寻求党建引领
社会治理“最优解”
近日,廉江石岭镇城乡治理服务中心正式揭牌,结合实施“百千万工程”,精细化“量体裁衣”,打造城乡治理新载体,激活城乡基层治理新动能。
这不仅是廉江市今年机构改革的一个缩影,也是廉江市委编办在完善乡镇(街道)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城乡治理融合方面的一次有效探索。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近年来,廉江各镇村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完善基层治理新模式,构建“党建+”格局,在健全基层治理机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创新举措,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车板镇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激发村民理事会自治活力、开“屋场会”等方式宣传各项政策,推动群众主动自愿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同时,由党员示范带头,成立村民清洁义工队,每月开展清洁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不断提升村庄“颜值”。
新民镇党委将垃圾治理工作纳入美丽圩镇建设议事日程,成立工作专班,以“专班工作法”集中攻坚,实行定目标、定任务、定领导、定奖惩的“四定”管理,引导群众主动配合参与美丽圩镇建设。
石城镇着眼于破解乡村清洁难题,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凝聚多方合力,将每月第一个周六定为“集中整治日”,“集中整治日”活动已形成一种无形的“村规民约”,村庄环境正悄然“旧貌换新颜”。
在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新路径的同时,廉江也在边界治理上寻求“最优解”,通过党建联建靶向施策,破解边界区域治理难题。
依托边界党建联建平台,良垌镇中岭村利用边界的撂荒地打造成多样化生态种植基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0多人,累计拉动廉江、化州两地劳动力约4200人次;在廉江市河唇镇与化州市新安镇两镇党委促成下,河唇镇白藤村、风梢村及新安镇波罗垌村昔日的矛盾纠纷土地成了多方共赢的“香饽饽”,成功引入农业科技企业,推动良王垌牛油果边界党建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带动两市两镇四村及基地周边村庄农户就业增收。
当前,廉江通过实施“边界党建”提升工程,打造边界党建产业基地12个、产业合作项目16个,破解边界治理难题236个,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在奋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光荣和艰辛同在。廉江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持续以“头号力度”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以党建引领之“笔”,细绘乡村振兴之“图”,不断把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愿变成现实,让基层党组织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让农村的“沃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