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24年12月07日 星期六        
当前版: 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行走在阆中古城

廖锦海

  多年前,曾与友人结伴不远千里造访了中学地理课老师经常讲起的,并让我魂牵梦绕的云南丽江古城,漫步在四面青山环绕、绿水萦回,以红色角砾岩铺就的街道,侧耳细听着纳西古乐,无不惊叹这座始建于宋末元初,虽经千年风霜侵蚀仍经久不衰历史文化名城的优雅与恢宏。在我年轻的认知里,这不单是一座古城,更是一座名城,然而,导游却是语出惊人:还有比丽江古城建设年代更久远、更有历史底蕴、更体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居住风水观的古城,那就是阆中古城。

  那一刻,我的脑海中竟又镶入一座古城的记忆。后来,我通过阅读学习,终于明白导游并非夸大其词或是空穴来风,也终于知道阆中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曾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整个古城与嘉陵江相拥,“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周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绝对是古代建城选址的典型范例。

  近日,忙里偷闲,决定到阆中古城走走,踩踩那透着灵气和记载着厚重历史的青石板,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洗涤和记忆得以重拾。

  早上九点,吸着从嘉陵江飘过来、带着甜甜味道的和风,踏着暖阳,行走在阆中古城的小巷里,没有城市的喧嚣、繁华、急躁,古城沉醉在宁静、古朴、闲适中,慢步走过每一座院落,就好像翻阅那一页页远去的历史。走过贡院,让我知道,阆中贡院不仅是科举文化的见证,阆中在唐代就出了尹枢、尹极两状元,宋代又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两状元,还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状元、举人之乡;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庭院中间以“十”字廊道连接四面房屋,布局严谨,功能设计合理,是一座四合院古建筑群;这里更是承载着厚重文化信息的宝库,她向我们展示了科举考试的全过程和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确切的说,这是一块科举文化的体念地。

  十点,登上山环水绕的阆中古城中心——中天楼,这是古城的制高点,举目四顾,城内其余街巷,均以中天楼为核心,层层展开,布若棋盘,民居院落建筑, 歇山单檐式木质穿斗结构,鳞次栉比、青瓦粉墙、接山迎水,向世人展示了古代城市建设的精髓和魅力!

  十一点,在“品”字街道中兜兜转转,竟然来到了张飞庙,又名“汉桓侯祠”,走进祠内,细细品读东西两厢的“三国”历史,才知道张飞曾任巴西太守,驻守阆中达七年之久,在这里,张飞曾率精兵万人,击败了曹操骁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保境安民”的胜利,后人为纪念张飞的忠勇,为其修建了“桓侯祠”。

  走出庙门,正遇到手持丈八蛇矛和大刀的“张飞”与游人合照,我差点以为张飞显灵,其实他就是在庙门前摆卖皂角的大汉,看他的长相和打扮,我料想他就是恶人一个,谁敢买他的皂角?事实并非像我想的那样,我站在旁边观察,竟然有两个女的经过,拿起一扎皂角,放下十元钱就离开了,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场面,更没有大汉强卖强买的镜头,我惊呼,这不就是“虎臣良牧”张飞追求和延续千年的公平交易么?

  我好奇的与大汉聊起天,谈起张飞在阆中驻守的七年。大汉不无敬仰的说,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不单保境安民,还发展农桑,奖励生产,更是体察民情,惩治不法,推行公平正义。阆中就流传着“张老三卖肉——不臭”的故事,这故事也不深奥,明白易懂,就是张飞凭借自己实力和正气降服那些随意哄抬肉价、欺压穷人的屠夫的事情。

  大汉还滔滔不绝说起张飞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开辟道路、维护蜀道等典故,并强调说:张飞镇守阆中,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将军,更是一位仁厚的太守,他在阆中期间为百姓做的好事数不胜数,所以,张飞死后,阆中百姓慕其忠勇、诚贯金石,自发为他建了“桓侯祠”,让世人敬拜,就连台湾每年都有大批游客跨海前来。听了大汉的激情畅谈,我在想,张飞生前威震天下,大喝一声,桥断敌丧;死后万人敬仰,建祠崇祀。在阆中,他是“虎臣”,更是“良牧”,千百年来,百姓敬爱张飞,就因为他是“良牧”,就因为他给百姓谋了很多福祉。这些故事,听起来不管熟识还是陌生,都对我们有启发。

  时已正午,我恋恋不舍离开“桓侯祠”,与大汉“张飞”道别。是日,本就瘦弱的阳光羞答答的躲到云层里去了,天空竟然飘下了断断续续的雨雾,很快把阆中古城青黛色院墙、连绵屋檐顶包裹住。我仿佛看到阆中古城的婉转温柔,更感受到她少女般的羞涩可人。

  挥一挥手,作别了阆中古城。尽管这座古城给世人留下太多值得留恋的地方,但更多的是留下一段时间的记忆、历史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第1版:要闻
   第2版:新闻+ 本地
   第3版:新闻+ 本地
   第4版:新闻+ 本地
   第5版:阅读+ 旅游
   第6版:阅读+ 百花
   第7版:新闻+ 创新
   第8版:新闻+ 要闻
十二月的风,掠过冬天的旷野
滨湖的长度
极浦亭
行走在阆中古城
词两首
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