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当前版: 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连续几年霸榜

经典文学作品备受青睐

  哪些图书最受大学生欢迎?根据近几年的广东高校图书馆年度阅读报告数据,《平凡的世界》《三体》《活着》《百年孤独》等作品常居“图书借阅排行榜”前列。其他各类公共图书馆的普通类图书借阅榜上,这些书的借阅次数也相当高。而备受青少年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方面,《我与地坛》和史铁生多次被推荐。

  在新出炉的2024年度高校图书馆阅读报告中,《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活着》《我与地坛》《三体》位居前列。

  这些作品为何能“长盛不衰”,受到大学生和多年龄段读者的喜爱?儿童阅读推广人小雨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几部作品都是经典且能引发共鸣的获奖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活着》写了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前者讲的是理想和抗争,后者讲的是坚韧和承受。《三体》则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格局,在人类文明危机乃至整个宇宙危机的背景下思考人性、思考未来。她说,“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就是因为它们触及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让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当然,这三本在近几年的‘火’,也是因为它们都有相应的影视剧本,知名度比较高。”

  轻松有趣“共读”

  漫画历史成少儿类“顶流”

  少儿图书方面,《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寻宝记》《米小圈上学记》等自推出后在少年儿童中积累了超高人气。2024年少年儿童最喜爱借阅的前十种书中,借阅次数最多的是《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其次是《广东寻宝记》。文学作品借阅最多的则是《米小圈上学记·班里有个小神童》,借阅次数达到了2762次。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这些书在小学生中相当受欢迎,是课外书“顶流”。一个班级中,没读过《米小圈上学记》的同学寥寥无几,有的小朋友更是一套书从一年级读到四年级,乐此不疲。“真的是反复看,书都翻烂了,怎么就看不腻呢?”学生家长徐女士告诉记者,家里一套《米小圈上学记》两个孩子轮流看,已经看了四年。

  对此,小雨老师分析说,《米小圈上学记》写的是同龄人的校园生活,《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用漫画萌猫的方式普及历史,这类书读起来轻松有趣,自带吸引力。另外,同龄人之间的传阅、交流,会使某一本书在班级出现“共读”现象。“在阅读初期,这类书可以引起儿童阅读兴趣,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霸榜的书为何让读者“爱爱爱”?

  连年稳居图书馆“图书借阅排行榜”前列,这些书为何如此受青睐?听听读者怎么说。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许锋(70后教授):我是在20多岁开始读这本书。那时住集体宿舍,晚上,我蜷缩在铁架床的角落,“贪婪”地阅读。油墨香穿透西北的黑夜,将我卷入黄土高原的苍穹之下。当孙少平蜷缩在工棚煤油灯下读书时,我床头晃动的灯光也仿佛穿越时空——我不再孤独,也不再迷茫,路遥的笔触掀开了现实的真相。合上书页时,我也醒悟,平凡不是庸常,是真实,是千万个孙少平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滑出的足印。我听见了内心的声音,必须努力,活出自己的模样,写出自己的文章,出版自己的书。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目标真的实现了。感谢《平凡的世界》。

  田祺(90后教师):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平凡的世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社会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与温度。这种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关联,正是我们理解历史、感悟时代的重要切入点。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三体》(作者:刘慈欣)

  梁生(80后媒体人):我是在两三年前看过此书,去年重新听书一遍。《三体》以“黑暗森林”理论为基础,描绘了一幅“宇宙冷漠主义”和“去人类中心化”的图景,通过极限化的场景和情节思考了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处境以及渺茫命运,其巨大且全息的世界观设定有比较坚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譬如对天体灾难、星际航行、维度展开等的描写十分具体详细,读起来很有硬科幻的味道,也能感受到其中各种的逻辑推演自洽,很有真实感。科幻文学有其阅读门槛,经常被小众化,而我认为《三体》是一部正儿八经的文学作品,科幻性与文学性结合得很好,它给人带来的震撼远不止是极限化的想象力,而是对人类生存极限化的思考。

  晓晓(00后研究生):高中时的我,常陷入对未来的迷茫与对未知的恐惧,世界有很复杂的规则,而我无从把握。偶然间读到《三体》后,我才明白人类在浩渺宇宙中不过是尘埃。只有知晓了自身的渺小,才更能怀谦逊之心去探索、前行。面对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我不再胆怯,反倒激发了无畏的勇气,敢于去追逐星辰大海。

  《活着》(作者:余华)

  何编辑(80后媒体人):我一向喜欢余华朴实的文字和他讲故事的风格。二十岁读《活着》,觉得福贵的种种遭遇距离自己很远,顶多只会为他一生的苦难倍感同情;三十岁读《活着》,发现书里所写的,原来就是身边的人和身边的故事,甚至能从自己身上看到些许福贵的影子;四十岁再读《活着》,想法只有一个——好好活着。

  Nana(85后白领):第一次读《活着》我还在上高中,那时候压力大就会跑去图书馆。书是一口气读完的,哭着读完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刚开始品尝到生活苦涩味的高中生,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将作者的这些话记得很牢,慢慢积攒着与困境抗衡的力量。

  《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梓桐(初中生):这本书是语文老师推荐的,它让我明白,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挑战,这些困难可能是未曾经历的,但我们要在心中树立起一种理想信念,就是光,照亮前路的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怀揣梦想,向光而行。

  李盈(00后研究生):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高中课本上,当时就被史铁生对命运的沉思所触动。大一刚入学重读时,对“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句话尤为感触。史铁生与荒芜的地坛相伴,在苦难里求索生命的意义,我的挫折又算什么?如今,当焦虑在深夜叩门时,我已学会在月光里对它微笑,人生本就无需满分。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作者:肥志)

  芫茜妹(二年级):这套书我是在一年级上册开始看的。故事内容很搞笑,还能从书中知道很多历史知识,挺好玩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的“盘古开天地”,还有后边的“三皇五帝”等,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有看过。

  豆豆(初中生):通过这套书和电视剧,我们可以快速了解中国的历史,感觉对梳理中国历史的脉络有一些帮助。这种形式也很新奇很有趣,可以吸引我不断地看下去。书里面一些趣味的贴近生活的表达,让我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这些知识。

  (据新快报)

上一篇    下一篇
   第1版:要闻
   第2版:新闻+ 本地
   第3版:阅读+ 书香
   第4版:新闻+ 本地
经典文学作品备受青睐
旧书情缘
理想与古典情怀的诗意结合
《茂山诗社》创刊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