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公益作家陈行甲的新书分享会上,来自河南濮阳的58岁建筑工人刘诗利,穿着朴素,背着大包小包,默默地站在角落里聆听。
“工地大叔”利用宝贵的假期前来看书,这段视频在网上被广为关注。“看的视频很多,这个我流泪了。”“看了好多遍,热泪盈眶……”视频的评论区里,涌动着感动的暖流。爱读书的“工地大叔”,为何能打动网友?
1
当天,在作者陈行甲为读者签名时,工作人员注意到了刘诗利。“满脸的皱纹,局促的神情,站不敢站,坐不敢坐,就待在一个角落里,和整个会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陈行甲将书赠给了这位特别的读者,并发文称:“这位老哥,你是我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我想起那句话,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是无穷无尽的……”
刘诗利说,自己是河南濮阳县的农民,今年58岁,趁着麦收结束,他来到北京打工。
每天凌晨5点钟,他会到达北京通州马驹桥附近的零工市场,有活就干,一天下来能挣两三百元,自己留一部分作生活费,大头带回家里。因为不一定住在哪,每天都得随身带着鼓鼓的行囊。不过在生活所有的琐碎之外,读书是他始终不渝的热爱。从马驹桥到图书大厦有30多公里,他会搭公交或者乘地铁,也骑过2小时的自行车。“一天干9个多小时,下了班一般就累得没气力了。但有时候就是想歇一两天,来看一看书。”
刘诗利的身份是建筑工人,但我们大可不必将新书分享会现场的工地大叔,看作一种“别样的风景”。他是热爱书籍之人,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读者。真正感动我们的,其实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阅读理念: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可以捧起书本,进入那个浩瀚的精神世界任意遨游,并获得心灵上的安宁。
仔细想想,这样的场景又何尝不是大千世界的一抹寻常呢?
2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就算是普通人,也有成为英雄的可能。就像“工地大叔”刘诗利,当过民办教师,为了贴补家用,他农忙之余外出打零工,多年以来一直喜欢看书,可以说,他正是“认清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中国有句老话,“人过四十不学艺”,如今,人们又有一种担忧——“35岁危机”。其实,前者是赋予了学习过多的功利色彩,后者是在放大年龄歧视中贩卖年龄焦虑。尤其是在互联网层出不穷的舆情事件中,在众说纷纭的浮躁情绪中,很多人容易被带乱节奏,忽视了“向内求索、明心见性”的常识。
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你,我,他,每一个普通人都是这个社会的基本构成。不要被互联网上“人均本科”“年薪百万”等浮夸的梗所迷惑,将目光投向现实中,将奋斗的力量握在自己手中,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我们被手捧红砖朗诵《再别康桥》的建筑工人李小刚打动,被写下诗歌《赶时间的人》的外卖员王计兵打动,正是因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努力工作又热爱生活的自己。每一个认真活着、珍惜时光的人,都很了不起。
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阅读是安静的自我觉醒》。阅读不是为了摆脱平庸,而是即使身处平庸之中,也能发现生命的多彩,找寻到自我存在的意义。阅读就是一扇窗,只要我们愿意在繁忙的生活中推开窗,就会看见无边风景,获得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刘诗利,这个名字中带着“诗”的工地大叔告诉我们,只要捧起书,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足的阅读者。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