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耳店收入2000元被罚22万
央广网 近日,四川宜宾一家耳部护理店被当地卫生执法部门认定为“擅自开展诊疗活动”,被处罚款11.2万元。由于店主未按时缴纳罚款,又被加罚11万元。
微评 这样的处罚,令当事人胆战心惊更令公众无语!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依法科学设定罚款,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违法事实实施罚款,不得随意给予顶格罚款或者高额罚款,不得随意降低对违法行为的认定门槛,不得随意扩大违法行为的范围,坚决维护企业和群众合法权益。3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司法部法治调研局负责人梁尚华表示,地方行政执法罚款决定要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切身感受,确保罚款决定符合法理,并考虑相关事理和情理。可是,仍然有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视而不见”,把相关指导意见当“耳边风”!而且,类似事件一再发生,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的就有——河南洛阳市,大爷卖菜获利21元被罚款11万;陕西榆林,一间夫妻店卖5斤芹菜被罚6.6万;福建省福州市,老农卖芹菜赚14元被罚10万;黑龙江大庆,土豆每斤涨6毛钱商贩被罚30万……“小过重罚”为何屡次发生?值得深刻反思。说回来这起“采耳店收入2000元被罚22万”事件,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下,最新进展来了——3月31日,宜宾市翠屏区卫生健康局向区人民法院撤回强制执行申请。涉事耳部护理店老板李女士表示,开采耳店之前是卖菜摊贩,因生意不好,转行开了耳部护理店,没想到又遇到这样的情况,“接下来我会再去找别的营生,不再从事采耳护理了。”这话语的背后又透出了多少无奈与困惑?同时,这再次提醒相关部门,请尽可能避免“一罚了之”“一刀切”的机械式执法方式,执法既要有“力度”更要讲“温度”!
“20款儿童安全坐垫无一合格”
央视 记者跟随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对儿童安全坐垫产品质量进行了专项调查,发现20款热卖儿童安全坐垫无一合格。
微评 “20款儿童安全坐垫无一合格”,令人震惊!汽车内有没有安装儿童安全座椅,关乎到儿童的人身安全。但这些所谓的儿童安全坐垫又谈何“安全保护”?简直就是莫名的讽刺!儿童安全座椅,相信很多网友都熟悉,它被公认为目前儿童乘车时最有效的保护方式。2021年6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也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或者监护人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至于儿童安全坐垫,很多网友可能稍感陌生,但这款产品的“优势”似乎很明显:价格便宜。儿童安全座椅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但儿童安全坐垫只要几十块钱,贵的也不过一百多块钱。空间较小。儿童安全座椅让车内的空间更逼仄,儿童安全坐垫占用的空间则小得多。因为具有这两个优势,越来越多年轻爸妈们纷纷“以垫代椅”。可是,这些“要么没有任何标识,要么就是没有代表着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CCC标识”的儿童安全坐垫,不就是不折不扣的“三无产品”?这样的产品,你敢买来给孩子坐吗?儿童安全座椅无小事,这是保障儿童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这些不合格的坐垫对儿童的安全不仅谈不上任何的保护,反而成了潜在的伤害!天下父母们,不可不察呀!更不可不警醒!问题是,这些毫无“安全”意义的产品又是如何“一路过关斩将”,从工厂流进市场、各大平台的?那么多的环节纷纷失守,这才是最可怕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能成为一句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