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模样十一二岁的女孩,上着吊带、下穿短裙,随着音乐跳舞,做出眯眼、嘟嘴、扭屁股等动作……在短视频下方的评论区,一些留言不堪入目。据《法治日报》报道,在多个网络平台中,类似的“擦边”内容并不少见。
我们常用“无远弗届”来形容互联网,而这个词也足见其两面性。当最该受到保护的未成年人落入“流量陷阱”,当一脸稚气的孩子摆出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姿势,当童真被扭曲成低俗趣味,“童年的消逝”已经发生。此前还有媒体报道,部分社交平台流行的“举牌”现象暗藏色情内容,未成年人的身体部位成为展示内容的地方,越隐私的身体部位标价越高,不仅挑战公序良俗,还在法律的边缘试探。
“擦边”该管,未成年人“擦边”更要严管。他们有着天然的脆弱性,认知能力有限,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带入歧途。据媒体调查,此类“擦边”视频背后往往是团队行为,一些不良直播公司招募未成年人、发布广告、撮合交易,为了牟利无所不用其极,给未成年人带来多重伤害。首先,一些人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钱来得很容易”,被错误的金钱观所侵蚀;其次,未成年人若是性教育缺失,容易把展示身体和受人关注联系起来,却不觉其弊,认为“线上交易又不是真的,不会有伤害”,这同样很可怕;再者,他们的同龄人如果接触到这样的东西,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
未成年人“擦边”之所以潜滋暗长,算法推荐机制难辞其咎。一些平台的所谓“热门”,并非“技术中立”使然,恐怕是对某些高流量内容听之任之的结果。一些不良账号不断试探管理尺度,有的视频打上“校园日常”“纯情女高”的标签,有的甚至干脆明示是“擦边”,如果平台没有给予鲜明回应,岂不是变相鼓励?
花样年华不容黑手染指。除了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相关部门也多次组织专项行动,明确提出“不得以点赞率、转发率等量化指标作为流量分配依据”“持续优化完善面向未成年人的算法推荐服务”,整治决心不可谓不大。在网络黑灰产的利益链条上,无论是组织、生产还是代理、兜售,每一环都必须严查到底,多方合力铲除乱象生存土壤。回到具体的技术操作上,“软色情”和淫秽的界限不太明确,相关单位不妨在法理上进一步探讨,让试图越轨者更加“无边可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