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志迅 通讯员 张艾梅
在港城的繁华街巷与宁静乡村,活跃着一支特殊的文艺队伍——湛江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丝韵艺术团志愿服务队。她们平均年龄超57岁,却以艺术为笔,初心为墨,在退休后的金色年华里,绘就一幅幅服务社会的绚丽画卷,成为新时代老干部发挥余热的鲜活典范。
银发宣讲润心田 理论之光耀征程
丝韵艺术团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退休干部政治理论素养高、熟悉党史和湛江红色历史的优势,化作知识的播种者,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群众心间生根发芽。
“宣讲 + 文艺”,是她们别出心裁的宣讲方式。队员们以舞蹈、快板、三句半等形式,将党的政策方针、红色历史文化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精心编排的《灯火里的中国》,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精选内容与舞蹈表演巧妙结合,成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立体教材”。带着这份特殊的教材,近年来她们深入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巡演10余场,让广大干部群众在舞蹈艺术表演的熏陶下,深刻感悟时代的巨变,迅速掀起学习新高潮。那轻盈的舞步、激昂的快板声,如同春风化雨润泽心田,让党的理论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宣讲 + 政策”模式,让队员们变身“银发宣讲员”,走进村组社区。她们通过“一张小板凳,共话发展未来”“大榕树讲堂”“老书记走基层讲党课”等接地气的活动,将“固定讲堂”转为“流动课堂”。面对面“零”距离宣讲党的发展历程、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项利民政策,解答群众困惑、消除群众的顾虑。截至目前,开展上门宣讲10场次,覆盖听众700余人。在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老干部们与村民们围坐一起,用朴实的话语讲述党的好政策,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心中的疑虑也如晨雾般渐渐散去,真正成为了政策的“明白人”。
“宣讲 + 阵地”模式,她们在本地革命遗址、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红色基地,定期组织青少年儿童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老干部们声情并茂地宣讲革命历史,让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从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社区,常态化开展“大手拉小手 书香伴成长”爱心志愿服务活动。8名队员带头讲“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故事,宣传好家教家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艺术星火暖城乡 文化甘霖润民心
依托队员在声乐、舞蹈、摄影等领域的专业特长,志愿服务队构建“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如同文化惠民的使者,将艺术的星火撒向城乡。
在社区,她们安排文艺服务小分队,精心创作《赶花街》《丽江三部曲》等精品节目,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深入8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惠民演出、慰问演出40余场次。那欢快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色彩,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她们还引导队员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到来之际,策划沉浸式演出活动,展示老同志的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那浓浓的节日氛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她们成立“银龄风华”老年摄影记者小分队。以“展示阳光心态 体验美好生活”为主要内容,开展“走进重点项目 喜看新变化”“畅谈新变化 助力新发展”等系列正能量主题活动。队员们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定格共同富裕幸福场景,讲好本土故事,传播时代强音。此外,还为乡村、福利院的留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拍照服务,彰显人文关怀。那一张张定格的笑容,成为他们珍贵的回忆,也让这份温暖在岁月中得以永恒。
在基层一线,她们化身“银发智囊”小分队。挑选1名专业技能过硬的退休干部列入市级“银发人才库”,采取老干部与年轻干部“1 + N”结对帮扶模式,面对面传授经验、手把手教授方法,肩并肩解决难题。帮助基层年轻干部业务能力和认知水平“双提升”,真正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老干部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基层干部的成长铺就了一条光明之路,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德艺双馨树新风
文明实践展风采
充分发挥队员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丝韵艺术团志愿服务队搭好各类平台载体,在文明实践发展中凝聚“银龄力量”。
搭好建言献策平台,她们组织队员召开“赞辉煌成就 聚银发力量”“话传统、谈复兴、聚力量”“我看”系列专题调研座谈会。老干部们围绕新时代湛江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讲亲历故事、谈工作体会、话发展变化,积极建言献策,征集到意见建议百余条,为湛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为城市的繁荣贡献老干部们的智慧和力量。
搭好纾困解难平台,紧密结合队员的身体和精力状况,动员引导队员到社区报到,参与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疫情防控等工作。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件,化解矛盾纠纷8起,开展志愿服务40场次,成为社区和谐稳定的得力助手。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服务队第一时间组建“银龄先锋队”,积极协助社区开展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物资配送、防疫宣传等工作。许多队员顾不上年老体弱、高温酷暑等客观条件,一站就是一天,甚至为了挤出时间服务群众,顾不上喝水休息。她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党员的使命担当,擦亮了“党建红”底色。那忙碌的身影、坚定的步伐,成为了疫情期间最温暖人心的风景。
搭好公益关爱平台,她们引导队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踊跃参与绿美湛江建设、环保宣传、禁毒教育、青少年关爱、学雷锋活动及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主题活动,年均开展志愿服务4场次。关心关爱独居、空巢、失能、重残等特殊老人,将其列入结对互助对象,帮助解决他们急难愁盼问题。每年志愿服务队自筹4000元经费,定期对孤寡老人、困难党员开展日常联系和走访慰问。通过为独居老人举办生日会、教会老人使用智能设备、赠送生活物资、传授养生保健知识等方式,传递爱与温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如冬日暖阳,让特殊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如今,这支“永不退休的志愿服务轻骑兵”仍在续写新的篇章。她们用艺术传递温暖,以奉献践行初心,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出最美的夕阳红,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老干部“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崇高境界。正如受助学生诗云在感谢信中写的:“奶奶们的关爱像春风,不仅送来欢乐,更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永不熄灭的生命之光。”她们的行动,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湛江的天空,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