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25年07月13日 星期日        
当前版: 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提名项目名单公布,吴阳文化站入选公共空间奖提名名单

屋顶之下,开轩纳微凉

林明聪 杨宇彤
  二楼的历史民俗展区,展示明成化年间的“巨砖”。

  二楼的历史民俗展区,展示吴阳镇历史文物。

  展厅的三楼是碑文展区。

  展厅入口处的墙后架着一尊康熙五十七年(1718)建造的红衣大炮。

  展厅入口的古旧“巨砖”砌筑。

  文/图 记者  林明聪   通讯员  杨宇彤 

  近日,由《三联生活周刊》发起主办的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提名项目名单公布,其中,吴川市的吴阳文化站榜上有名,入选公共空间奖提名名单。这是粤西地区此次有项目入选提名名单的唯一城市。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以“故事剧场”为主题,邀请了建筑、设计、艺术、媒体等领域的64位代表人士,针对公共空间奖、建筑贡献奖、社区营造奖、生态友好奖、城市创新奖五个子奖项进行提名,由北京市东方公证处负责统计和复核选票,统计出187个有效提名项目。

  吴阳镇此次榜上有名,主要原因是新建成的吴阳历史文化展厅(美丽圩镇客厅),以“屋顶之下,开轩纳微凉”为核心理念,通过建筑本身与展品的陈列,回溯吴阳发展的轨迹,展示古镇千年的文明历史,将岭南建筑“敞厅”元素与现代功能需求结合,创造出开放包容的公共场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吴阳镇本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年文脉孕育绽放出的人文光彩。

  吴阳历史文化展厅是吴阳镇“百千万工程”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建设之一,位于吴阳街一路8号,始建于2023年5月,于2024年底建成。主体坐西北朝东南,高3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1573.2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705.7平方米。客厅设计秉承“屋顶之下”“开轩纳微凉”的理念,以传统的空间形式为出发点,结合地域性气候特征的要求。在屋顶之下打造自由开放的空间,营造杜甫《夏夜叹》中“开轩纳微凉”的意境。在这里,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汲取知识,或是在宽敞明亮的休息区享受片刻宁静。

  夏光熹微,记者走进位于吴阳街一路8号的吴阳历史文化展厅看到,展厅首层为开放式设计,东南向的砖墙,以明成化十四年(1478)秋至成化十五(1479)年冬制作的古旧“巨砖”砌筑。墙后架着一尊康熙五十七年(1718)建造的红衣大炮;西侧设有对外开放的图书厅,厅内藏有全广东省历代方志和数万册各门各类的书籍。在图书厅的南侧铺设一道东西走向的透明玻璃地板,其下为建厅时发现的明代吴川城墙遗址,数百年前的城基原状俯首可见(二期)。

  来到二楼的历史民俗展区,厅中地面铺设的是按1:1250比例绘制的铜质吴阳现状与发展规划地图,厅内展品均为吴阳镇的历史文物:东南向的墙上展示的是近百个长约40多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15厘米、重约50市斤的明成化年间“巨砖”。砖上有坊都村落、参与界别、方位大小、质量验收等参与筑城的文字与符号标识。西北向展示的是隋唐之前的百越、俚僚民族所用的水纹陶器,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陶瓷器、石构件、木构件等珍贵文物。东北向的墙上张贴着实木面板制作的吴川古地图,反映昔时吴川县城、坊都里甲、宁川所、限门寨等遗迹的历史风貌,其侧是吴阳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及旅游资源的宣传片播放空间。展厅外设有游憩驿站,设特设产品展销。

  展厅的三楼是碑文展区。厅藏吴川本土与吴川名人在外所撰的碑刻拓片,约200余幅。碑文撰书的时间从明代初期至上世纪30年代,按内容分为告示、诰封、修建、纪述、墓志、匾额楹联6个类别。展厅以碑文陈列作为历史的图示符号,讲述吴阳乃至粤西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轨迹。展厅与多名艺术家长期保持合作,不定期举办吴阳传统工艺及不同类型的艺术展。

  “吴阳历史文化展厅是一个集文化展示、阅读空间、市民休闲、游憩驿站等功能于一身的公共场所。”吴阳镇文化站负责人介绍,吴阳历史文化展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通过建筑本身与展品的陈列,回溯吴阳发展的轨迹,展示古镇千年的文明历史,提升人民的艺术品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第1版:导读
   第2版:金秋 关注
   第3版:金秋 关注
   第4版:金秋 聚焦
   第5版:金秋 聚焦
   第6版:金秋 漫笔
   第7版:金秋 揭秘
   第8版:金秋 漫笔
   第10版:金秋 生活
   第11版:金秋 怡情
   第12版:金秋 漫笔
   第13版:金秋 养生
   第14版:金秋 漫笔
   第15版:金秋 闲情
   第16版:金秋 拍客
屋顶之下,开轩纳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