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獦獠的佛性》

湛江日报 2024年12月29日 陈通

  《獦獠的佛性》是《南方日报》为著名作家熊育群开的专栏《大地上的史记》的第一篇长篇散文。我不知道长篇散文如何界定,像余秋雨大师那种《十万进士》动辄几万字的散文才算吗?熊育群院长在《南方日报》文学版“南海潮”发了一个整版的文章,我认为也是长篇散文了。

  有必要解释一下,所谓“獦獠”,是古代中原对岭南百越族的蔑称,体现了封建士大夫对岭南的文化歧视。《獦獠的佛性》写的就是六祖学佛的故事。文章里有很多哲理,能够给人予启迪。从没有哪篇文章令我如此入迷,反复阅读近十遍,如品尝美食,慢嚼细咽,再三寻味。初次阅读是在2012年2月29日,至今岁月已经流淌12年,一个生肖的轮回,仍然欲罢不能,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在剪报上密密麻麻划了许多红线,也在旁边写了许多眉批,这也是学习伟人的读书方法。2015年8月20日,广东省作协文学院院长熊育群,应时任湛江市文联主席邵锋之邀,来湛江作文学讲座,教室设在市委党校,我特意把这份剪报带去,在课堂上展示,与他交流,我大声说:“熊院长,我是你的粉丝”,引得哄堂大笑。

  “一个峡谷,一座山脚,不大的一块坡地,一汪水面,一户或几户人家,像突然冒出来的——在你眼前那样真切地出现。感觉这些藏在幽静山谷中的人,与这个喧闹的世界并没太大的关系。他们与山水生活在一起。”

  “一群鸭,嘎嘎叫着,在如碧的水面游动着,让人在瞬间便领悟生命的本义应该就是如此悠闲自在的。忙碌,实在是心中欲望折磨的结果。”

  “用人的脚步丈量的世界是如此的浩渺而广大,许多遥不可及的远方,充满了神秘,像远处淡蓝色的山岚。仅是这些低矮的丘陵,对于一个平原长大的孩子,已是一个新奇的陌生的世界。跑过千山万水,一切皆为平淡之后,这些南方低矮的山地带上了故土的温情,它象征了宁静、安详,也象征了无欲的、温馨的生活。生活的节奏只依日出日落与季候的轮回,这是天地间的节奏。这样的生活与佛和道离得很近,在这样的山水之中悟道,才易得天地真意。”

  惠能俗姓卢,祖籍河北涿州,1300多年前出生在新兴(古称新州)夏卢村,三岁时父亲郁郁辞世。这是本文一开篇,用倒叙的手法,写惠能长途跋涉的情景。在市井卖柴的惠能,因为偶然听到有人吟诵《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悟,态度决绝地告别寡居山林21年的母亲,独自一人步行前往湖北蕲州黄梅寺学佛。途中,足足走了一个月。我觉得作者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作者设问,“他在长达一个月的步行中,内心会逐渐打开,还是愈来愈紧闭?这样的山水与人家,长途跋涉中是这个世界的全部,而不是另一种生存的背景。这让他能够面对自己的内心,做到行与知的一致。不像现代都市人,在内心与生存方式上挣扎,行与知不得不因物欲的炽烈而背离。”

  至于惠能的佛性,熊育群在文中写道:“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佛祖,惠能毫不迟疑地提出了佛就在心中,人人皆可成佛的观点。他创立的是人间佛教。”五祖弘忍当年对初到湖北连中州话都不会说的“獦獠”惠能说,“汝是南人,如何做佛?”惠能答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佛性即人性的观点显然令五祖感到震动,自此刮目相看。后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使五祖下决心把佛门衣钵传给他。在某个深夜三更,五祖在自个的幔帐里给惠能讲解《金刚经》,并把木棉袈裟传给他,示意他星夜启程连夜潜逃,“往南去,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从达摩始祖开始,中国佛教的第六代佛祖就这样诞生了。我们是后来才知道“怀”指怀集,“会”是“四会”,而惠能当年经过两地时,顷刻就领悟了。这是凡人与佛祖的区别。非常宝贵的是,六祖给后人留下了《六祖坛经》,这是一部唯一由中国人写的佛经,闪烁着天地间的智慧与光芒。在新兴六祖镇女皇武则天亲笔书写匾额的国恩寺,六祖佛像两侧,分别供奉着惠能父母和传说当年替卢家寻龙点穴的国师徐东风的塑像,佛祖与凡人共居一室,神性与人性同处一堂,共同接受信众朝拜和世俗香火,这在佛教史上是个例外,人间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彰显无遗。1300年后,民主,民权,民生,这样的精神竟然也是在岭南率先提出。

  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六祖结缘,大约在1982年的冬天吧,大学毕业前一年,随指导老师到连南县实习,任高二毕业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时间是一个月,我教的是吝啬鬼欧也尼葛朗台这课。连南是个瑶族自治县,原属韶关,后来划归清远。冬天的连南,自来水比山上的雪水都要冷,那种寒冷是刺骨的,即是直往骨头里面钻,洗衣服时的感受尤其深刻。有时候有女同学帮忙洗衣服,那可真是阿弥陀佛了。返回学校时,我们几个同学自由行,兜兜转转到了韶关曲江马坝曹溪南华寺,近距离地拜谒六祖真身。当时山门冷寂,我站得很近,大概两三米的距离吧。想不起来那时的心情了。面对这个端坐着的全身包裹着一层类似黑漆样东西的黑色老人,只令人感到亲切和慈祥。当年就只是去拜一下,才19岁的我单纯得像一张白纸,都不懂许个愿求个啥事,现在想来也挺好的,反而更加纯粹。由于有了这个经历,所以后来读到写六祖的文章,同样感到很亲切。

  我读《獦獠的佛性》,读出了“人人平等,我心即佛”的天地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