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千山万水间

——浅谈郑亚演散文写作
湛江日报 2025年02月12日 黄俊怡

  置身宁静与浮躁共存的世界,郑亚演说他不喜欢喧嚣,却也不甘于寂寞,于是,他有了更多的时间行走在千山万水间,体验和充实生活,这些年来,郑亚演造访过许多城市,观摩一个又一个人文景点,譬如杭州西湖、苏州城、阳朔古街,写了《雨落西湖》《夜雨苏州城》《阳朔西街》等作品,他亦领略了北国自然观光,写了《北国边陲行》。他以“一尾鱼”自述,“从南海潮涌中游出,沿着广西的西江、贺江,横渡湖南湘江流域进入延绵千里的武汉长江、绕过山西汾河、陕西延河,扑入青海湖,然后溯源而上,游进新疆天山天池抵达山西吉县与陕西延安隔岸相望的母亲河——黄河壶口瀑布。”(《我在千山万水间》)这些游历,拓宽了他的散文写作视野及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

  郑亚演的文字里隐约可见其慎独,他认为独处可以静心养性,从嘈杂的人群中回归内在的静观,《踽踽独行》实质上是郑亚演自我内心的自我独白,也是他在经历生活沉淀之后所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幸好,他能够知足和自我开解,郑亚演流露出谦卑的个性,使我想起《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去年,加入了广东省作协,在文学道路上郑亚演甚可说是“大器晚成”,他在写作上依旧孜孜不倦,他的文学之路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郑亚演游旅散文形成了个人固有的风格,从其写作路径上,这是郑亚演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写作出口。在游记作品中,郑亚演对名胜古迹的描述,倾注了他的人文情怀,即情即景,写景与抒情互相交融。如《阳朔西街》洋溢着历史的厚重感,作者写阳朔西街,借古谈今,复原明代阳朔商业的繁华,他的游记散文体现出人文特色。如《雨落西湖》写素有西湖十景之称的“雷锋夕照”,呈现出一年四季的西湖风光,让人沉醉在美景当中,他将北宋苏轼在杭州任职的历史与西湖联系在一起,将雨与城市的人文地理联系在一起,平添了一抹抹亮丽的人文之光,也彰显出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是吗,苏州多雨,她的美丽、豁达、隽秀是用水写成的。”(《夜雨苏州城》)

  郑亚演的游记写作以点带面,在开端或通过灰蒙的雨中景色或通过一条古老的街道,从写景中切入打开一个缺口,由此展开宏大而细致的叙事。如《北国边陲行》记述了作者从大陆南端一路北上的所见所闻,这为读者对了解北国风土人情打开了一个入口。他的散文信手拈来,不乏引经据典,融入人文历史的事例,从而使文章的人文气韵更浓烈,从广义来说,郑亚演的游记散文可以归结到历史文化散文的范畴。

  历史文化散文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梁衡、余秋雨等作家为代表性人物,这一文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思考和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在散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历史文化散文的崛起,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亦由此衍生出不同形态的文化散文,虽然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显得略有沉寂,但这一文体在写作群体中仍具有较大的声量。像郑亚演,他的散文有历史人文的视角,文章里浓郁的人文气息,显然具有历史文化散文的痕迹,某种意义上,他的散文是从历史文化散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形态的散文写作。

  从写作手法上,不管写西湖雨落还是写苏州夜雨,作者采用虚与实相结合,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烟雨燕子湖》则是采用借今怀古的写法,到访阳朔风光秀丽的燕子湖畔,写景,湖面碧波荡漾,作者用“微凉”“空蒙而灵动”等词汇形容烟雨天,绿意盎然,弥漫过春天的气息。

  郑亚演的散文有故园怀旧,反映出他对故园根源探索的精神追溯。《八婆的祖屋》写到阔别多年,重返旧村庄,听八婆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住的大多数是茅屋,主人公牛娃在苦楝树下出生,后来茅草屋改为红瓦房,随着生活发展向好,儿子到城里安居,八婆不愿意到城里居住,留守在村庄。作者两次返乡目睹家乡发展日新月异,祖屋成为绵绵的一袭乡愁。

  书写乡土,讴歌新时代家乡的变化,突出湛江生态文明的发展,是郑亚演散文写作的乡土视角。他笔下记述了新区的崛起,湛江在发展进程当中展现出了一个包容、开放与共荣的城市。

  郑亚演的文章讲究写作技巧,呈现写作手法多样化,他的文本总体上趋于平稳,没有过多浮华的东西,有些文章语言表达并不缺少美学的元素,如《跃动的海岛》《满城春色》等篇章让人耳目一新。总体来说,郑亚演的散文在描写上具有细腻、生动等特点,语言朴素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