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当前版: A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先贤高歌

——《廉吏黎正》序言
何银华

  康俊嘱我为《廉吏黎正》一书作序,我一时不知所措。年近八旬,精力不济,且多年少有动笔,思维不畅,写作已力不从心。以此为由,我婉拒了。

  然转念一想,又觉欠妥。康俊情意切切,反复强调怎么写随我发挥,长短不拘,意在留点文字作纪念罢了。他体谅难处完全不提具体要求令我猛然大悟:康俊完全是冲着我们的缘分情分来的。想当年我那本在广东人民岀版社岀版的散文集《在雷州这片土地》,是康俊给我写的序:《一位学生给老师的内心独白》,序的题目以老师相称曾令我感到惭愧,其时他正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攻读。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于情于理,这个序多难我都得写哦。

  古代廉江历史文化贫瘠,但自有光芒放射。历代先贤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属于自己厚重的一页,可谓群星闪闪,黎正便是其中一位十分耀眼的佼佼者。康俊本着为先贤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心愿,从省城回到廉江,采访挖掘整理这位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弘扬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这对于承前启后,古为今用,教育后人,构建现代文明社会,无疑有着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也是作者勿忘故土,反哺乡梓的一次善举,令人钦佩,功德无量。

  黎正这个历史人物,我不甚了解。前几年,廉江粤剧团曾排演过《户部黎公》,并由著名粤剧演员欧凯明和梁淑卿担任主演,上京展演,轰动一时。对这部反腐大戏剧情才略知一二。但毕竟戏剧有其局限性,容量有限,舞台无法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刻划和展示。为深入宣传写好廉吏黎正这个人物,康俊不辞辛劳,在黎氏后人和市政协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支持下,一方面深入各地采访;一方面史海钩沉,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中苦苦寻觅,追溯。以历史眼光,见微知著,搜罗作品主人公的动人事迹和感人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为了印证九洲江移民在北部湾滩涂筑堤围垦始末,作者除走访不少族老、知情者,甚至还逐个翻查了有关村落的村志及族谱资料……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我粗粗读了一遍《廉吏黎正》。这部洋洋16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详细记述了廉江有清以来唯一中式进士黎正的史迹,其半生矢志科举,锲而不舍;为官清廉正直,“洁己裕民”,匡扶社稷;辞官后捐建学堂,捐修桥梁,举一族之力垦荒围田等,热心报效乡梓。展示出一个楷模先贤的典型,同时展现了明清时代廉江的种种社会现象,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虽然其中的文言文段落咬文嚼字影响阅读速度,但并没有削弱阅读的兴趣。我有滋有味地翻阅着,不时为作者精彩的描述拍案称奇。

  黄康俊潜心创作,著作等身,他是一位高产作家。这么多年来,已创作中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等计30余部。尤以写海著称,享有盛誉,在中国文坛曾有“北有邓刚,南有黄康俊”之说。他是踏着海浪跨进文学殿堂,开始写作生涯的。在这里不妨让我再回味一下与康俊文学结缘的故事。我为他的创作成就感到欣喜。我珍惜我们多年结下的深厚情谊。我们都是围田人,同饮九洲江水;父辈都是与风浪为伍与鱼虾作伴的北部湾渔民;更主要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文学。与文学结缘使我们成了忘年之交。我不会忘记:一九八0年某日,这位年轻作者带着一篇文稿来到了湛江日报编辑部,他时任家乡一项围海造田工程宣传报道员。他带来的那篇散文诗《贝壳感赋》,令编辑眼前为之一亮。此后,从散文《海榄的怀念》,到小说《李虾九串亲》,更是显露了文学天赋,引起编辑部的重视,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随后编辑部向他约稿连载,先后发表了《廉江战役》《天国遗风》等长篇纪实文学,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再后来他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深造,更是如虎添翼,大作迭岀,一发不可收拾。

  回溯忘年之交,慨叹岁月无情。不觉间,康俊已年过花甲,我也正靠近耄耋之年!然他精力依然充沛,写作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这次更有神来之笔,又收获一部令自己也颇为得意之作。祝贺黄康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廉吏黎正》无疑又是黄康俊文学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上一篇    下一篇
   第1版:导读
   第2版:新闻+时政
   第A01版:要闻
   第A02版:新闻+本地
   第A03版:新闻+ 本地
   第A04版:新闻+购物
   第A05版:新闻+ 房产
   第A06版:阅读+融合
   第A07版:阅读+ 文娱
   第A08版:阅读+书香
   第A09版:新闻+ 时政
   第A10版:新闻+时事
聚焦都市繁华背后的人生百态
为先贤高歌
家庭弥漫书香
写别人的事 抒自己的情
新书快读旧书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