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23年02月03日 星期五      
当前版: 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传统村落 助力乡村振兴

——2023中国(湛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研交流活动,专家为乡村振兴支招
曹龙彬 黎明

  本报讯 (记者曹龙彬 通讯员黎明)日前,2023中国(湛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研交流活动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传说·广东卷·雷州半岛分卷》编纂工作启动会在我市举行,专家学者除了到雷州潮溪村,还到遂溪苏二村、麻章旧县村等传统村落调研。

  同时,专家学者还进行了线上线下主题发言,旨在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启臻:

  挖掘传统村落多元价值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

  发挥村民第一主体作用

  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和乡村振兴时代课题,要求我们认真挖掘、整理和展示中国传统村落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存在和丰富性发展贡献东方文化智慧和中国精彩范本。

  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三个维度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三生”空间重构的科学理论和实施策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产业兴旺是根,文化传承是魂,生态宜居是基,治理有效是本;必须发挥村民第一主体作用。乡村振兴,一切为村民,一切靠村民。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杜晓帆:

  保护为起点,合理利用为导向

  中国传统乡村是在长期适应农耕时代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对当下问题的梳理及对乡村价值的认知,是开展乡村振兴方法与路径研究的重要基础。

  乡村遗产是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也是研究乡村人地关系的可读文本。要以保护为起点,以合理利用为导向,乡村遗产发展路径的探索,若要实现村民参与、活态传承的理想模式,就要立足于乡村现状与村民需求。不同于西方后工业时代方法论的本土化路径探索,必须同时回应保护、生存和发展的跨越式难题。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刘岚:

  研究古村落助推乡村振兴

  湛江传统古村落资源丰富,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就有12个,村落选址讲究,历史悠久,可圈可点:

  雷州白沙镇邦塘村有一百多座古民居;雷州龙门镇潮溪村因三面临溪而名,有明清古民居群;雷州南兴东林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村、古民居面积居雷州之最;遂溪建新镇苏二村因苏东坡二进荔枝村而得名;遂溪河头镇双村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遂溪岭北镇调丰村已有千年历史,是湛江特色村和生态文明村……

  古村落是历代百姓生活生产的活态历史见证。解读古村落可以让后人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变迁以及深刻品味蕴含在古村落中的历史文化,也有助于以文化建设来带动乡村振兴。

上一篇    下一篇
   第1版:要闻
   第2版:新闻+ 本地
   第3版:新闻+ 本地
   第4版:新闻+ 本地
   第5版:阅读+ 旅游
   第6版:阅读+ 文化
   第7版:新闻+ 融合
   第8版:新闻+ 专题
文化市场喜迎新春“开门红”
保护传统村落 助力乡村振兴
书香春节引领“学习型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