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到赤坎,当我与爸爸提着行李箱走出客运站时,随即被负责新生接站的老师引到停在霞赤六路(今椹川大道北)的学校大巴车上,向着我的高考录取学校驶去。
当时的湛江,车不多,行人也少。途经寸金路时,我情不自禁地往车窗外望去,慕名已久的寸金桥公园映入眼帘,我心里想,我这个乡下娃已变成湛江的城里人啦,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游览寸金桥公园。
我读书的学校在麻章。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与同学结伴到寸金桥公园游览,为公园里的美丽景色而陶醉,也为湛江人民抗法斗争的英雄事迹而感奋,更为湛江儿女齐心协力建设美好生活、打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家园而自豪。
傍晚时分,我常与同学一起沿着麻赤路散步到赤坎。每当经过寸金桥,看到雕刻在石板上的桥名以及“一寸河山一寸金”的题字时,我都心潮澎湃。世上能与“一寸金”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莫过于河山与光阴,一为空间,一为时间,两者皆是无比之珍贵。
在学校,我创办了荆馨诗社及《紫荆花》诗报,为编印这份刊物,我借同学的单车骑到赤坎的文具店购买蜡纸、铁笔和油墨回校亲手誊写和油印。我还接办了学校的校报,曾经多次到赤坎请人用打字机打好蜡纸后带回学校油印。来来回回,麻赤路、寸金路、九二一路、中华路等路段于我变得很熟悉,赤坎让我觉得越来越亲切。
开学后不久,我到兴华路的赤坎“K物街”买了一套蓝色运动衣,在当时相对清苦的校园生活中,这套衣服我随身穿。当时的赤坎“K物街”是购物的好去处,虽不宽阔,却热闹非凡,摊位相连,档口相接,人头攒动,空气中仿佛都是八十年代的味道。近旁的中山二路更是大名鼎鼎,店铺兴旺,商品琳琅满目,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即便不买东西,也喜欢在闲暇时去逛一逛。
毕业后,我留在湛江,被分配到一家省属驻湛单位工作,单位位于霞赤二路(今椹川大道南)。从读书时的麻赤路,再到工作时的霞赤路,赤坎总是居于原点位置,仿佛就在我的身边,而心中的那份情感,也由一条日渐变靓的大道来相连。
单位给我分配了宿舍,同事都已成家立业在自家吃饭,饭堂就我一个人在开饭。在赤坎和霞山工作的同学很羡慕,曾相约到我单位的饭堂吃过几回饭,彼此交流毕业后的工作情况,也分享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见闻与喜悦。
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假期,我回家看望我年老的奶奶和家人。我在单位门口坐上1路公交车,到赤坎中山二路买了一台凤凰205-A照相机,准备回家时与亲人团聚拍照留影。同时,我又买了一张丝绵被,打算带回家给奶奶冬天盖,奶奶那张用了十几年的旧棉被又重又硬,且不暖和。如今我在城市工作了,有工资了,可以尽我的一份孝心了。更令人惬意的是,我可以潇洒地走进中山二路的商店,掏出钱包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不似以前当学生时没钱买,只是闲逛。
我至今还保存着工作后买的第一辆单车,那是一辆26寸永久牌自行车,我踩着它几乎逛完了赤坎老城区所有的老街古巷和故居旧址。如今,赤坎老街的修复与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成绩斐然,千年古商埠的故事在时代的春风里尽情地演绎。散落在青石板上的幽静时光令人遐想,弥漫在水井边的人间烟火更让人追寻,一个城市的历史与记忆就这样延伸着。至今我还珍藏着1986年版的《湛江市交通游览图》,单车与地图,它们是我与这座城市亲密接触的共同见证。
世上有两种眷恋最为深沉,其一是对亲人,其二是对家园。我对赤坎的鸭乸港一带很熟悉,我的三弟曾在附近的振兴中学读书,每逢周末我都骑车去看住校的弟弟,我据此写过一篇文章《鸭乸港寻梦》刊登在《散文选刊》杂志上,算是给鸭乸港留下一份美好的记忆。如今鸭乸港附近的水域已被改造成为滨湖公园,它与湛江观海长廊连接,成为人们吹海风,看海鸟,赏海景的好去处。鸭乸港虽然只剩下了名字,但鸭乸港桥仍在,述说着岁月的变迁。
河流是一个城市的命脉。赤坎的水系相对发达,鸭槽渠把麻章山岭之水引入赤坎水库,再流入南桥河,南桥河与北桥河汇集成赤坎江,赤坎江流入鸭乸港。岁月无声,流水有情。经过多次整治的南桥河与北桥河面貌焕然一新,河水蜿蜒流淌,河岸边的绿化带姹紫嫣红,成为赤坎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沧海桑田,风调雨顺。谁能找出比这两个成语更能概括人世沧桑和岁月美好的词汇呢?“海田”与“调顺”仿佛是天生的一对,共同见证家园的变化之美。如今,平坦的海田片区,楼盘鳞次栉比,千年的烂海滩变成了黄金海岸和绿色的生态走廊。调顺岛也将建成文化岛,成为湛江的文化艺术休闲中心。人们在惊叹之余,不得不佩服建设者们的宏伟蓝图。宜居宜业宜游的愿景,不正是代表了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所追求的安居乐业的梦想吗?
2021年冬天,我参加鲁迅文学院广东作家研修班的学习,上课的地点就在海湾路。晚上,我陪着来自茂名、阳江、肇庆、云浮等地的作家学员散步,沿着金沙湾观海长廊一直走,光影下虽分辨不出红海榄、桐花树和秋茄等红树品种,但灯火中的海岸景色,确实是分外迷人,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湛江赞不绝口。
斗转星移,不变的是心中的情愫。2022 年,赤坎区公开征集新时代“赤坎精神”表述语,我用心撰写出应征作品并有幸获奖。奖品是一件小巧玲珑的小米AI音箱,我非常喜欢,只要把想听的歌名一说,它就会自动播放。我在美妙的旋律中畅想着,岁月虽带走一些熟悉的物与事,但家园之梦,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认同,却始终是那么隽永而绵长。正是这份挥之不去、久久萦怀的情感,促使我再次拿起笔,写出《湛江的红树林》一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
倏忽经年赤坎情。我对这座城市的眷恋与喜爱,就像是飞翔在红树林上的鹭鸟,始终相依相随,不舍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