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苏东坡身上有着很多耀眼的标签:唐宋八大家、文学家、大文豪。他又是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在其任上,为当地老百姓留下了不少政绩,造福于民。
对于苏东坡来说,最接地气的,莫过于“美食家”的标签。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吃货”“食神”。他不仅在文学艺术上留下了不朽的遗产,还在美食上贡献了独特的创见和发明。如在贬谪黄州的时候,烹制出了一道“东坡肉”,在贬谪惠州时,又烹制了美食“羊蝎子”,这些美食名扬天下,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鲜有人知的是,苏东坡与雷州美食也有着历史的渊源。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他在海南生活了约三年,直至元符三年(1100年)遇赦北归。苏东坡遇赦后,从海南过海,在雷州小驻,友人用雷州特产糯米做成米饭,浇上糖浆,与他同吃。苏东坡觉得这美食好吃,但不方便携带,他就将其改成一种风味小吃。他把糯米蒸熟后,用木槌敲打均匀,做成一个个小块糯米团。在糯米团外涂上一层薄薄的蜂胶,再浇上蜂蜜,使其软绵可口,蜜香扑鼻,众人赞不绝口。苏东坡美其名曰“白粑”。后来,在漫长的岁月里,雷州人又将这白粑加入了花生、芝麻、椰丝等馅料,更加香甜爽口,这白粑,也叫白籺(雷州人叫白饼),便在雷州半岛风行起来。可见雷州白粑(白籺)已久负盛名。
现在白粑(白籺)已成为雷州有名小吃,很多人都喜欢吃,但知道白粑与苏东坡的渊源的人恐怕不多,也很少见到有文字介绍宣传。
我想,当时雷州人为什么不把白粑起名为苏粑呢?就好像东坡肉那样,那名声可就大了。
当与名人的光环交织在一起,美食便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立刻名扬四海,成为众人喜欢的舌尖佳肴。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曾记录了“东坡(在雷州)食汤饼”的故事:“东坡先生与黄门公(苏辙)南迁,相遇于梧、藤(雷州)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粗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陆游在笔记中写道,苏轼被贬海南遇赦北归时,弟弟苏辙贬谪雷州,兄弟相遇于雷州,在路边有卖汤饼的人,兄弟二人买了汤饼吃。汤饼粗陋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苏轼却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
这件趣事描述了雷州人喜欢食“汤饼”的习俗,也可见苏东坡品尝雷州小吃的乐趣。
当时苏东坡兄弟吃过的汤饼,是一种什么小吃,现在已不得考。估计当时苏东坡要匆匆赶路北归,否则,他又会将这“粗陋难咽”的汤饼研制成一道可口的美食。如果有人能把这小吃挖掘出来,这又是一款闻名的美食。
苏东坡在雷州时还写过一首有关雷州风土人情的诗:“粤女市无常,所至辄成区。一日三四迁,处处售虾鱼”(《雷州八首》之一首)。
这首诗描写了当地售卖鱼虾的情景,从侧面反映了雷州半岛水产丰富,鱼虾海鲜是当地常见的美食。
可惜苏东坡在雷州的时间太短,据有关资料记载,他在雷城只有5天时间,加上从海南往返雷州的时间20天左右,总共也不到1个月。否则,将会留下更多苏东坡与雷州美食的故事。
苏东坡对美食的钟情,不仅在于满足味蕾口腹,每一道美食的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仕途坎坷、境遇艰难,未减其对生活的热忱,他能在烟火气中找到安慰和乐趣。在山川湖海、人生日常中沉淀出旷达乐观之性情,终成一代大文豪。
苏东坡一生宦海浮沉,却总能在困境中发现生活之美,把平凡琐碎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苏东坡对待美食的达观与洒脱,实则映照出其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美食的背后,是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于平淡中找寻滋味的生活智慧。
2025年7月6日于古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