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学放学,都看见邻居的刘大爷,穿得挺光鲜,却背着一个蛇皮袋,在校门口与其他老人抢着捡矿泉水瓶。同事不解地问我:“这个刘大爷是你邻居,听说他几个子女生活都很好,大儿子在一个什么局当一把手。你说,老人家都一大把年纪了,不在家享清福,还出来捡什么水瓶?还有,作为子女,怎忍心让七老八十的父亲出来受苦?”
刘大爷确是我的邻居,他的情况我了解。他年轻时靠挑着货郎担走村串巷,辛苦养大一大帮子女。子女成家立业后,个个孝顺,想让劳碌了一辈子的老父亲享清福,便什么也不让他干了。可赋闲在家的刘大爷,像丢了魂似的,总是情绪低落、失眠、头疼……每天茶饭不思,整个人瘦了一圈。子女们心急如焚,带他跑遍了各大医院,检查结果都说没什么器质性问题。最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叮嘱家属:“老爷子身体没大碍,关键是心病。得让他动起来,干点他乐意干的、力所能及的事儿。”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刘大爷细心的大儿媳发现了“蹊跷”。她对丈夫说:“这几天爸都出去好久才回,你注意了没有?回来后,爸胃口好了很多,每天中午都吃两碗白米饭呢!”大儿媳这一说,当局长的大儿子便叮嘱自己的孩子留意爷爷的行踪。一天,孩子悄悄报告:“爸,你知道爷爷每天都去哪吗?他到我们学校门口,捡同学们丢下的矿泉水瓶呢!”听孩子这么一说,大儿子恍然大悟。他对家人说:“我明白了!老爸这是在给自己找‘差事’,找乐子,找那份被需要的感觉。记住,以后谁都要装作不知道,谁也不能拦着爸去捡瓶子——这‘差事’就是他的药!”
我的岳母年近八旬,几个儿子都在省城安了家,生活优渥,都想接她去享福。可老人家故土难离,坚持一个人住在乡下。儿子们拗不过,便请了保姆照顾她。然而,岳母哪里闲得住?她不仅精心饲养了几十只鸡鸭,还把小菜园经营得生机勃勃。有一次,我去探望岳母,见她正顶着日头,蹲在菜畦里,专注地除草、松土,汗水浸湿了鬓角。虽然辛苦,老人家却精神矍铄。我忍不住问:“妈,家里啥都不缺,买菜也方便,您何必这么辛苦自己劳作呢?”岳母直起身,抹了把汗,指着绿油油的菜苗和咯咯叫的鸡群,眼里闪着光:“这样吃着放心!再说了,我这把老骨头,大事帮不上你们,能给你们捎点新鲜的鸡蛋、蔬菜、大米,我这心里头啊,就觉着自己还有用,没白吃闲饭!”那一刻我懂了,每次离开时,岳母使劲往我们车子后备箱塞的那一筐筐鸡蛋、一包包新米、一把把带着露水的青菜,不仅是沉甸甸的爱意,更是她通过这份“差事”获得的、无可替代的满足感与价值感。
纪德在《人间食粮》里说:“存在感,对父母来说是一种使命。”然而,这份使命感的实现,往往需要具体的依托。对于许多习惯了劳作、为家庭奉献一生的老人来说,骤然彻底的“清闲”并非福气,反而可能成为失落与空虚的源头。他们需要的,不是无所事事的“享福”,而是那份能证明自己“有用”、能体现生命活力的“差事”——哪怕这差事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就像捡矿泉水瓶。
因此,为人子女者,孝敬父母,除了物质上的奉养和精神上的陪伴,更需一份智慧的体察:不妨用心给老人留份“差事”。这份“差事”,可以是侍弄一方小菜园,可以是照料几只家禽,可以是社区里的公益服务,也可以是像刘大爷那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捡拾废品换几个小钱。关键在于,这是他们愿意做、能够做,并且从中感受到自身价值与生活乐趣的事情。这份小小的“差事”,是他们连接社会、对抗衰老与孤独的桥梁,是他们生命尊严的基石,也是晚年生活中一抹温暖而实在的亮色。给老人留份“差事”,便是给他们留住了那份不可或缺的“存在感”,留住了晚年一份从容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