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的研修活动中,“豆包”“即梦”“天工”……一系列AI新词汇冲击着我的思维,让我兴奋不已,我迫切地想将这些AI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开学之初,我便迫不及待地将AI技术引入课堂。开学第一课,我选择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律美、画面美和情感美。学生常常面临的难题是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不熟悉,难以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为此,在设计“走进画面,体会意象”这一教学重难点突破环节时,我巧妙地利用了AI图像生成技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借助AI生成的画面,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情境。
诗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景物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于是,我展示了由即梦AI根据不同文字描绘生成的画面,让学生挑选出最符合他们心中想象的那一幅。随后,我揭晓了这些画面的“秘密”——它们都是由AI生成的。“哇!”学生们瞬间兴奋起来,“太神奇了吧!”“好逼真啊!”
“但是为什么生成的画面不一样呢?”“老师,你用的是不同软件吗?”面对学生们的疑问,我解释道,AI会根据不同的描述去生成画面。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们讨论并对比三幅画与对应的文字描绘,看看有什么发现。
陈鸿锦说:“老师,我发现文字描述越详细,生成的画面就越符合诗句。”黄鼎超补充道:“老师,我觉得第三幅画更有意境,因为景物都有具体的特点。”杨骋则发现了另一点:“老师,我发现第一幅画只是简单地列出了景物,没有具体的动作描述,所以画面显得有些失真。”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比AI生成的画面与诗中的景物描述,初步学会了如何运用想象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趁热打铁,我提出了下一个任务:“现在请同学们用三分钟时间描绘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画面。请大家运用我们刚才总结的想象方法尽可能详细描述,然后小组内挑选出最佳文案,我将用AI软件生成图片。”听到这里,全班同学跃跃欲试,都想知道自己的文字会生成什么样的图片。我也是第一次看到11班的同学们对课堂作业如此积极认真。很快,第一组就推选了陈泓锦来展示。我打开天工AI智能体软件,用手机对准泓锦,让他对着手机读出自己的诗句描述:“落日将篱笆的影子拉长,篱笆前无人经过,人们都去田里干活了,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黄昏下飞舞。”语音转换为文字后,电脑屏幕上即刻生成了四幅不同角度的黄昏落日图。“哇!”“好美啊!”同学们惊叹不已。
“泓锦,这符不符合你想象中的画面?”我问道。
“符合,符合。”陈泓锦连连点头,坐下时还不忘欣赏着自己文案生成的画面。
“谁还想试试?”“我来!”“我来!”我又选了第四小组的林美均来展示。“太阳照出了篱笆的影子,在地上形成一排排的印记,显得悠长而孤寂,却无人经过。此刻,几只蜻蜓和蛱蝶正在悠闲地飞舞,就像在开舞会一样,整幅画面和谐而美好。”当林美均的描述被录入后,AI智能体生成了一幅细节更为具体的田园风光图,教室里再次响起了一阵赞叹声。
“我的更好!”林祺桦挥舞着他的作业本站了起来。林祺桦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都比较被动,但今天显然被AI的魅力深深吸引。“好的,那你先坐好,我们听听你的描述。”我示意他坐下后递过话筒。“白天的时间变长了,大家都忙着干活去了,路上几乎没有人经过,显得有些冷清。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篱笆旁玩耍嬉戏为这孤独的画面增添了一抹色彩。”林祺桦的描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看着屏幕上生成的画面忍不住给自己点了个赞。
在AI的助力下,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诗句的想象方法,还通过AI即刻生成的田园风光图再次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提高了诵读水平和审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还利用AI生成了课本中其他诗句的画面来辅助学生背诵这使得背诵古诗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AI生成技术燃爆了我的课堂!我相信它会给我的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