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的母亲河——雷州青年运河,如家乡的一条绿腰带,装点着我的小县城,更装扮了我的家园。
它从我的家门前流过,运河两边绿道宽敞笔直,美人树,夹竹桃等常年姹紫嫣红,相互掩映。清晨或傍晚,市民多喜欢围绕运河晨练或舞蹈,人们有的和着河水流淌的节拍,有的和着动感的舞曲,合奏出一曲吻合小城居民生活节奏的律动。
青年运河是我们一日三餐的活水源头,是滋润我们日子的甘冽清泉。说起青年运河,父亲这一代人最为感慨。当年为了根治雷州半岛的严重旱患,1958年5月,湛江地区作出《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6月10日,鹤地水库举行开工典礼,仅用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建起鹤地水库主体工程。1959年9月水库配套工程青年运河正式动工,当年我身为教师的父亲响应上级号召,立即投身青年运河的建设中去。那年,我二姐刚出生几个月,还没断奶,母亲得到照顾留在家里。父亲则自带工具、粮食,住进工棚,和30万大军一起,战天斗地,凭着双手双肩,铁锹箩筐手推车,1960年5月就完成了总长度达271公里的青年运河主干渠,创造了当时我国水利工程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乐章 。
正是缘于父亲的亲身经历,他从来对门前流过的青年运河、对运河的水充满敬畏,从来对家庭生活用水严格要求节约。自从进城生活后就养成了淘米水洗菜,洗菜水洗碗,洗碗水冲厕的习惯。
无独有偶,我们的邻居陈姨,和我父亲一样,对来自青年运河的生活用水也是惜水如油。她和我父亲一样,对青年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后来闲聊才知道,陈姨也是当年参加建设青年运河的“穆桂英班”的青年突击手。
陈姨家的客厅挂着几副放大的建设运河场景的相片,每次我到他们家串门,她孙子就会指着相片嚷嚷:“这个是我奶奶。”我有时逗他:“这是姐姐,比你奶奶年轻多了。”他会反驳:“是我奶奶年轻的时候,这是她挖青年运河的照片。”看来陈姨是言传身教,相片也当教科书了。
陈姨有五个儿子,退休后,硬朗的她一个接一个地带大七个孙子孙女,现在已是八十多岁的她,还思路清晰,手脚麻利,有时还能兼顾照看一下曾孙子,不得不佩服老人家强健的体魄。用陈姨自己调侃的话:身上带儿孙的劲,都是建造青年运河时搬泥巴练出来的。
我父亲和陈姨这一代运河建造者身上,始终保留着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和精神。最令我敬佩的是,老一辈人,对于传承,对于奉献,从来是毫不保留的。回归到前辈这代人当下的家庭生活上,他们一直保持着很纯粹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在陈姨身上尤为明显。有趣的是,陈姨将自己对造河的经历和认知,过渡到带孙育人的层面来。她说当年他们这些徒手建造青年运河的雷州半岛青年们,曾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称为“当代愚公”。是的,他们不仅是雷州半岛的“愚公”,还是子孙后代的“愚公”。如非这样,她又怎能甘于受苦受累,心平气和,几十年如一日地哺育后代造福子孙呢。用她的话比喻,哺育后代和青年运河工程一样不可忽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我想,该是青年运河的建设精神深入这代人的骨髓,灌注于他们心田,才可以如此这般的无怨无悔。
是的,正是一代开启运河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影响和激励着我们和我们的后辈,我们才能在享受着运河清泉般滋润的同时,清晰地意识到,青年运河在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命里,它有着怎样的分量,它在我们的视野里,又有着怎样的旖旎。
多么幸福,我们住在运河边,每天沐浴着青年运河边的晨露和夕阳,每天享用着父辈用青春灌溉的源泉活水。多么幸运,我们常常走在运河边,伴着运河清流的节奏,伴着前辈谱写的青春曲子……
当我们享用着前辈的战果,又日夜与其相依相伴时,我想,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在一代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时,该用多大的努力,才能紧跟步伐;该用怎样的毅力,才能和着青年运河奔腾的节奏,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