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两会现场,一名记者戴的(AR增强现实)智能眼镜,吸引了中外同行的关注。
这项“黑科技”,既能让记者实时看到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也能把现场图像实时传输给后方新闻采编平台,真正实现了直播最简化。
成就这项“黑科技”的,是90后科技创业者、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晓刚。史晓刚率领的青年创业团队虽然年龄小却实力强,“从0到1”攻克光栅波导核心技术,取得核心专利140余项,推出的各项产品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正因为有越来越多像史晓刚一样的青年在科技创新创业的赛道上锐意进取,才使得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生机勃勃。日前,史晓刚荣获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瞄准颠覆性技术
“AR智能眼镜应用于全国两会,只是光栅波导光学显示技术在行业应用上的小试牛刀。”史晓刚说,随着科技的不断迭代发展,光栅波导光学显示器件将逐步取代当前的光学显示方案,在各类AR产品上得以应用,AR也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
很多人都有一个认识误区:智能眼镜是一个厚重的头盔式眼罩,戴上就看不见周围环境。“我得科普一下,AR技术和大众常说的VR技术不同。VR是虚拟现实,让人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史晓刚说,“AR是增强现实,当人们戴上AR装备,还是能够看到周围的真实环境,同时又可以看到虚拟显示的相关信息,比如数据或者图像。”
那么,对普通人来说,AR智能眼镜有何具体用处呢?“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创新永远是最具活力的魔法师。”史晓刚说,“举个简单例子,戴上AR智能眼镜后,可以身临其境地看到新房装修效果、不同家具摆放画面、各种绿植装饰图景……从而快速精准做出购买决定。”
“相比之下,AR技术要求更高、更难实现,它能够突破空间、时间等限制,是当前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史晓刚说,“对于这样的新兴技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颠覆性突破,是可以引领全球行业发展的。”
2015年,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年仅25岁的史晓刚创办了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瞄准世界性难题——纳米光栅波导显示光学器件核心技术,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原始创新的“无人区”之中。
“九死一生”的创业历程
“2015年至2020年,完成‘从0到1’,我们进行了五年的研发。”史晓刚说。从仿真软件到光学设计方案,再到调试、加工、量产……在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团队成员从底层研发起步,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向世界级的科研难题发起了挑战。
创业本身,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组建技术团队、寻找资金支持、四处跑资源,在创业初期的巨大压力下,史晓刚瘦了一圈。
作为团队带头人,史晓刚在科研工作之外,还要考虑资金问题。他四处拜访投资方,希望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支持,却频频遭到拒绝。
但史晓刚认定,AR技术在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他的坚持下,团队锚定原始创新方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公司也终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投资方,慢慢走上了正轨。
从底层研发到产品量产,团队一直在科技“无人区”中跋涉。“找不到可参考的先例,我们只能一次次去测试、调整。特别是工艺环节,生产相关器件的光刻设备很贵,每一次纳米压印模板的制作都是近百万元的投入。”史晓刚说,“在曙光未现的时刻,一百万元一百万元地砸下去,是很让人崩溃的事情。那段时间,简直是不堪回首。”
国家快速发展,给青年投身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与最大的空间。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2016年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这一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吹响了科技创新的号角。一系列支持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让史晓刚团队渡过难关。
史晓刚和团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对研发方案进行了上百次的推翻重改,终于在2020年攻克了纳米光栅波导显示光学器件核心技术,并逐步实现了技术迭代,相关产品也受到了海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轻巧舒适,是AR智能眼镜更广泛应用到各种社会场景的关键。”史晓刚介绍,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最新技术,将智能眼镜镜片的厚度缩小1.5毫米,比普通的近视镜镜片都要薄,镜架上用来进行虚拟影像投影的光机,也做到了只有指甲盖的三分之一大小。
向更高处登攀,向更远方前行。创业7年,史晓刚带领团队突破多项AR关键核心技术。目前,枭龙科技已成为国内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实力最强的AR企业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工业、安防、军工等领域。
近年来,我国的AR技术蓬勃发展,并成为“十四五”规划中的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站在时代机遇的路口,下一步,史晓刚计划带领团队研发出更多消费级的大众AR产品,真正让科技点亮人们的生活。
征程万里,不忘初心。“当前,正是青年科技报国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史晓刚表示,“我们一定不辱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勇立潮头、引领创新,让青春在科技报国中绽放绚丽光彩。”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