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使然,读书看报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教育教学杂志,旨在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果然这一坚持不懈的阅读,受益匪浅,“传道、授业、解惑”效果向好,教学研究小成果迭出,撰写的多篇教学随笔、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散发于全国多家教学杂志,小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阅读报纸,曾经仅仅当作一份文化精神生活享受。课间课余时间信手拈来当天的报纸看一看、读一读,了解国际风云变幻、国家天下新闻时事、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扩大了视野,也娱乐了身心。学校订阅的报纸有《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湛江日报》《湛江晚报》,也许是“君是故乡人,应知故乡事”的缘故,我却偏偏爱上《湛江日报》,每天必读,本土新闻时事、人物故事、耕种牧渔的成功经验等等,我及时乐于分享给乡亲们,备受他们的欢迎,成为他们的“座上宾”。
我文学创作之路的起步,缘于湛江日报那次征文。2018年6月的一天,我像往日一样拿起《湛江日报》阅读,不经意间看到一则“为纪念湛江日报创刊70周年,本报编辑部特举办‘我和湛江日报’征文活动”的启事。征文内容自己经历过,不禁眼睛一亮,怦然心动,像小马过河,不知河水深浅,也想试一试。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成《因读报而备受欢迎》一稿,鼓起勇气给征文电子邮箱发送。稿子带着我跃跃欲试创作的冲动,带着我对文学向往的初心,暗暗奢望“功夫不负有心人”,文章能在文艺副刊版面占有一席之地。那一刻,心里既激动又担心,担心审稿编辑会不会看得上自己的稿子……
接下来是焦急而耐心等待佳音。以往报纸来迟来早毫不在意,于今却天天翘首以盼送报员快点到来。一见到送报员来了,我便走出办公室去接报纸,边返回办公室边不停翻看《湛江日报》,一次次升腾起的一丝希望,一次次破灭,始终不见自己的稿子见报,心里很不是滋味。
时间一天天过去,投去的稿子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不免茫然若失,感慨良多。文艺副刊是文学作品的高地,令多少人望而却步;文艺副刊又是文学创作的殿堂,令多少人敬而远之。自己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文学底子浅薄,创作经验幼稚,或许稿子质量上不去,被文艺副刊拒之门外。理解是理解,自慰归自慰,挂着的心心念念还是放不下来,读报的兴趣一时受到“株连”,懒得等报,懒得拿报,懒得看报,《湛江日报》被冷落了一阵子。
一个多月后,正当我失望之际,一个周末在家翻阅手机百度时,无意中看到湛江日报数字报刊上一个红色醒目又熟悉的题目,点开一看,一行行熟悉而亲切的文字展现在我的眼前,“是我的文章,我的文章见报啦!”我喜出望外,按捺住激动的心跳一口气读完文章。然后,疾步赶往学校办公室,在报纸堆里找到那一份《湛江日报》,拿回家一遍又一遍地细细阅读,越读越有滋味,犹如口含香糖,越品越香越甜,独自乐在其中。
读着读着,发现文章个别地方编辑作了精心的修改和润色,文章如同锦上添花,文字表达更为确切,语言更为优美,故事更加生动感人,获得了这次征文三等奖的殊荣。湛江日报编辑和评委“不厚名家,不薄新人,择优刊发”这种公正严谨用稿和评选的职业操守着实让我感动,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同时更给了我“可以写稿”的自信,开启了我日后文学创作之路。
有了开始,就会继续。打那以后,我对湛江日报有了特别的亲切感和信任感,重拾回阅读贵报的兴趣,尤其十分关注“百花”版这块小天地,不断地从那里吸取雨露阳光和养分;写作的兴头也大了起来,陆续给《湛江日报》文艺副刊写稿寄稿,一篇篇文章陆续见诸报端。想不到,湛江日报竟这样热情地接纳了我,悉心地扶植我,使我成为“百花”中的一朵小花,幸运地在这块文学沃土上纷纷绽放,让我时刻感到温暖和感动。
自然而然,我也成了湛江日报这个大家庭的其中一员,结交了许多文友,有的就在附近,有的远在天涯;有的熟识,有的只打过一个照面,更多的是从未谋过面。不管距离远近,不管熟络陌生,文学创作这股绳子紧紧地把我们捆绑在一起,你我的心也彼此连在一起,互加了微信,密切了我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有了微信这一交流平台,我们常常分享美文佳作,常常交流文学创作经验,常常切磋文学问题,常常互相请教,优势互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的文学创作一路上蒙承这些“高人”的热心指导,越走越顺,也越走越远。
一日拜师,终生敬爱。从发表处女作那一天起,湛江日报就成了我文学创作路上一位最伟大的老师,你不负我,我不负你,相陪相伴走过了五个春秋。来日路方长,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携手同行,共同书写更多更好讴歌新时代的新篇章。